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三個元凶: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是甲級戰犯,後來被絞死,另外一個石原莞爾卻什麼事兒沒有。他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頭號人物,企圖吞並中國的頭號人物,他出智謀,另兩個人去實施。可是人家石原莞爾和東條那小子不合,他說東條的腦子隻配當個上等兵,根本就不配當大將,而且他反對跟英美開戰,他主張以中國為基地,去進攻蘇聯,把蘇聯的遠東部分全占了。因為日本人太多,得往那兒移民,他主要幹這個,反對跟英美打仗。所以,l941年他就退出了現役,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的時候,石原去自首,去了兩次都被拒絕,他說你不是抓戰犯嗎?我來了,怎麼也得給我弄個甲級戰犯吧?結果法庭不要,你不是戰犯回家去吧。第二次他又來了,又被趕回家了。石原都急了,我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是戰犯呢?太不給我麵子了,好歹我在日本軍界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最後連個戰犯都沒混上,太丟人了,混不下去了,你還讓不讓我活了?我以後還在這一帶混呢,不讓我當個戰犯。所以,後來那兩人上絞刑架,石原莞爾卻在證人席上。為什麼那倆上絞刑架呢?那倆在日本投降的時候,一個是駐新加坡的司令官,一個是駐印度的司令官,有虐殺西方戰俘的行為。這個石原因為反對跟英美開戰,他什麼事兒都沒有。還有一人,就是戰後日本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1928年駐奉天總領事,參與皇姑屯事變,炸死張作霖,很多事都有他的份兒。東條英機內閣的時候,他是工商大臣和殖民大臣,因為他反對跟英美開戰辭職,按說這個人對中國是罪惡滔天,但是因為他反對和英美開戰,所以也什麼事兒沒有,居然還長期擔任首相。
多沒天理,德國這邊是反納粹的鬥士當總理,日本那邊你可想而知。另外就是天皇被保留了,美國人看到了天皇的威力大大的,天皇一聲令下,小日本全放下武器乖乖投降,所以千萬不能把天皇弄死,否則太傷害日本人民感情了。
但是保留天皇就出了一個什麼問題?日本軍人認為,我打仗是為了天皇,我們沒罪,我們不反思。所以,日本的軍國主義的餘毒就沒有被肅清。
爭奪持久戰
二戰後的國際關係格局還有一個冷戰政策。
杜魯門主義,標誌著政治上發動冷戰,所謂冷戰是指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就是經濟、文化,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經濟上是馬歇爾計劃,扶植、複興歐洲。人人吃飽了,不就不造反了嗎?發生革命的可能性就低了。美國為馬歇爾計劃,拿出了130億美元給歐洲,這130億美元,折合成今天的美元,大概2000個億,90%是無償贈與,獲得份額最多的是英國,其次是西德,包括土耳其。所以,歐洲國家經濟迅速恢複,避免了革命的危險。
軍事上組織了北約,那麼蘇聯相對地就組織了華約。兩個PK一下,華約在1991年4月解體,北約今天還存在,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壯大。然後就是德國分裂和朝鮮戰爭了。德國分裂,美蘇都有責任的,分裂成了兩個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接下來在亞洲就爆發了朝鮮戰爭,朝鮮戰爭是熱戰。
甭管對於蘇聯而言,還是對於美國而言,歐洲都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歐洲不能打爛了。相反像亞洲、非洲,用美國的話講,就是共產主義的邊緣地帶,這些地方是可以爆發熱戰、可以打的,反正隻要不打爛歐洲就沒關係。你看,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的三次大規模的熱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還有2003年美伊戰爭,全都是在亞洲,大規模出兵都是在亞洲。
再往下就是美蘇爭霸了,美蘇爭霸分為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特別這50年代中期,不是從斯大林時代開始的,因為斯大林時代不具備經濟實力,所以斯大林時代他不敢惹美國,你看朝鮮戰爭,就最明顯,中國幫北朝鮮去了。當時最應該幫北朝鮮的是蘇聯。美國出兵了,你蘇聯也應該出兵。但是他不敢惹,他讓咱中國去,一開始答應給咱們派空軍,後來改口了,讓咱進去挨炸去。所以他不敢惹美國,誰敢惹美國呢?赫魯曉夫的時代,因為赫魯曉夫時代蘇聯的工業在逐漸地恢複,跟美國的差距在縮小。所以這個時候的美蘇領導人,美國是肯尼迪總統,傳奇般的人物,到今天為止,他的紀錄都無人打破。他到今天都是美國總統裏最年輕的,他當上美國總統的時候4l歲,克林頓是46歲,今天奧巴馬是48歲。他這個紀錄都沒人打破,結果一任都沒幹完就被暗殺了。50年代先是杜魯門,然後艾森豪威爾,然後才是肯尼迪。蘇聯領導人一般是幹到死算完,這個時候就是著名的“IBM”—赫魯曉夫。
這個時候有這麼幾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結束對奧地利的占領,奧地利咱們前邊講過,他在戰爭結束後,不是作為納粹的受害者,而是作為納粹的幫凶。
因此他也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像德國被分區占領,後來就形成了東西德國,等於蘇聯在德國搶了一塊地,但蘇聯主動放棄了對奧地利的占領,當然他也有條件,奧地利不能加入北約。奧地利作為一個中立國,要不然他完全可以從奧地利切一塊兒走,成一個東奧、西奧,弄個社會主義奧地利。奧地利獨立了之後,就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了。
第二件大事,蘇聯承認了西德政府。西德是美英法扶植的。蘇聯承認西德,這也表示想跟西方搞好關係。
第三件大事,赫魯曉夫訪美。赫魯曉夫作為蘇聯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出訪美國,跟美國當時的副總統尼克鬆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兩個人參觀美國的廚房用品,引發話題,辯論誰的生活方式好。
挖出的自由
這三件事比較緩和,還有兩件緊張的事兒。一個是柏林牆,一個是古巴導彈危機。這個柏林牆是這麼回事,德國被美蘇英法給分區占了,德國的首都柏林也被分區占了,形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但是這個兩個柏林完全都位於蘇占區,或者說位於民主德國境內。東柏林是民主德國的首都,西柏林是英法美占領下的一個自由市,也就是東柏林是社會主義,西柏林是資本主義,一城兩製。蘇聯在1948年就製造了一場柏林危機,切斷了西柏林的水陸交通,想把西柏林活活地給困死、餓死,讓盟國屈服。結果美國的強大在柏林危機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國在一年的時間內,靠空運維持了西柏林200萬市民的生存,一天3000架次飛機,降落在西柏林,那我們知道,一天是1440分鍾,3000架次飛機降落,那就合半分鍾l架,而且據說這一年的時間內,幾十萬架飛機的起降,隻有22架失事,那這失事率低到了驚人的程度。天上的美國飛機有三層,9000米的在盤旋,6000米的準備進場,3000米的準備降落。降落之後趕緊起來,騰空跑道,6000米的要下來。
這一年的時間,200萬西柏林人,不但得到了食物、煤,甚至得到了生日蛋糕,所以你想西柏林人多驕傲,瞧我們強大的盟國。
東柏林人也看到了這些,瞧人家那強大的盟國。所以160萬東德人從東柏林逃到了西柏林,占當時東德人口的1/l0,而且主要是知識分子。所以東德當局,在蘇聯的授意下,就修築了這條柏林牆,把東西柏林的交通完全給阻隔了,這130公裏長的鋼筋水泥牆,還有30多公裏長的電網。有的地方是界河,你看河裏沒人管,想遊過去,你就飄起來了。然後越是沒有人巡邏的地段越危險,不是埋著地雷,就是有自動射擊裝置。那探頭,一看見你,地底下就升起機關槍來,你就成篩子了。你隻翻過柏林牆未必能投奔自由,因為柏林牆是修築在東柏林一側150米,就是你翻過這牆,還得跑150米才能進入西柏林。所以,這個牆硬生生地阻斷了無數個家庭的聯係。在柏林牆建起來的28年間,有5000多人,因為翻越柏林牆而喪命。
後來主持修建柏林牆的這些人,兩德統一之後,都受到了法律的嚴懲。但是,也有5000多人成功地翻越了柏林牆。
有一個東德共產黨政府的公務員,他挖地道,挖了19年,演繹了鼴鼠的故事,挖到那邊去了。他家住的地方,離柏林牆很近,天天晚上他掏地道,拿那個吃飯的勺挖,每天挖出來的土,隻要能堆滿他的汽車後備廂,他就不敢挖了。他不能搞個鑽頭去弄,說第二天家門口堆一大堆土,你想那警察一來就知道在幹嗎了。每天一大早開車出去,把土倒河裏,然後回來接著挖,愚公移山,可見自由對他的吸引力有多大。挖了19年,這牆一共存在28年,他再多挖9年,牆自個兒倒了。
還有一哥們兒也特神,東西柏林有的交界處是一條馬路,馬路中間壘起這個柏林牆,東德當局把靠街的窗戶,全拿磚砌死,這個樓不許住人,有警察巡邏,就變成廢樓。就這哥們兒夜裏不知道怎麼爬到樓頂上,綁了兩大風箏,往西柏林跳,一下,兩腿都摔斷了,但是馬上給你治好了,投奔自由去了。有一張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照片,就是柏林牆修築,牆體即將合攏的一刹那,站崗的東德警察,扔了槍就往西柏林跑。西柏林已經張開雙臂準備迎接他了,因為還要跑150米,那速度比劉翔都快。眼瞅著就跟西柏林人擁抱上了,這個時候他被東柏林罪惡的子彈擊中,這個人身體往後仰,雖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西柏林人的那種惋惜,那種驚訝,那種憤怒的表情,看得特別明顯。所以,這張照片獲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