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牧:即九州,州的長官叫牧。韝(bèi備):鼓風吹火的器具。
元元:古代哲學指天地萬物之本源,是首、大、第一之意。
三姓:指夏、商、周三代。
九幽:當指黃河的九條支流,或作九淵。秦攻西周後,取九鼎,其一沉於泗水,其餘八隻不知下落。地軸:地球的自轉軸。
神奸:指鬼神怪異之物。傳說夏禹曾鑄九鼎。夏後啟也曾命人在昆吾鑄鼎。昆吾是依附於夏王朝的一個己姓小國。昆吾是當時產銅的中心,所產之銅在古代是非常著名的。《山海經·中山經》載:“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郭璞注:“此山出名銅,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由於商代早期已有銅鼎和銅戈等出土,夏代有鼎或以銅為兵是有可能的。古代以鼎為立國之重器,傳九鼎為傳國之象徵。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為定鼎
自古各種記載,不一而終。曾經有.........
《左傳·宣公三年》、《史記·卷四十》記載:楚莊王八年(前606),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一直到達洛陽。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乘機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沒有回答楚莊王,而隻是說夏代興盛的時候,用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夏亡遷於商,商滅遷於周,並說如果本質美好光明,鼎雖小而猶重,反之,雖大猶輕。“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來可問也。”這就是成語“問鼎中原”和語詞“鼎遷”的來曆。不過《左傳》說鑄鼎的時間,是“夏之方有德”之時;《史記》說在“虞夏之盛”,又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墨子·卷十一》說,夏後啟時鑄成九鼎。《易林·小畜之九》、《拾遺記》卷二等都說禹鑄九鼎。上述諸種說法都肯定禹鑄九鼎或夏初鑄九鼎。
《春秋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從錐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元從覓處,隻得徒勞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