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環保總動員(1)(1 / 3)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汙染和破壞的行動。它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

隨著現代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在全球範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汙染問題。如具有全球影響的大氣環境汙染、海洋汙染、城市環境問題等。另外,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也是環境問題的重要內容。

環境保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現代化工業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無窮多的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如“三廢”、粉塵、放射性物質、噪音汙染、電磁輻射等有害健康的物質,這些廢棄物和汙染物排放到空氣中,就會造成環境汙染。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活動也能夠引起環境破壞,如工程項目建設、礦產資源的開發等。

因此,我們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締結了一係列環境保護的公約、議定書等文件,為世界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有效的努力和貢獻。

2009年12月,來自192個國家的代表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了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商討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也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對地球未來的自然氣候變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今天,我們保護環境不僅要保護環境不受汙染,而且要合理利用資源,以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我們應該懂得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是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知識點:環境、保護環境、資源利用

為什麼說“隻有一個地球”

“隻有一個地球”最早出現在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隻有一個地球》是為該會議提供的一份非正式報告,由英國經濟學家B·沃德和美國微生物學家R·杜博斯主編,副標題是“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作者不僅從地球本身的前途出發,而且還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角度,把人口的增長、資源的濫用、工業技術的消極影響、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世界範圍的城市困境等綜合起來,探討環境問題,呼籲人類明智地管理地球。

為什麼說“隻有一個地球”呢?人類自誕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產、生活,無不依賴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地球上的大氣、森林、海洋、河流、湖泊、土壤、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組成了錯綜複雜而關係密切的自然生態係統,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長期以來,人類的文明進程一直滯留在對自然的征服掠奪上,似乎從未想到對哺育人類的地球給予保護和回報。在取得輝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卻使得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滿目瘡痍。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活動的增多,也對環境造成了衝擊,給環境帶來了壓力。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障礙。地球森林麵積急劇下降,由於森林對調節全球氣候有重要作用,大麵積地砍伐將產生嚴重的後果。由於不合理的耕作製度,世界上被風蝕、鹽堿化的土地日益增多,如果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占用了大量農田,全世界現有的耕地將越來越少,世界糧食生產將受到嚴重威脅。另外,由於野生生物的棲息地大量消失,人類又肆意捕殺這些生物,且環境汙染日益加重,世界上植物和動物的遺傳資源急劇減少,這對人類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認識到,環境問題嚴重製約著發展。不解決它,不僅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會受到影響,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也會受到嚴重的威脅。1992年,在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全體代表為地球靜默了兩分鍾。這兩分鍾的靜默,代表全人類在向地球懺悔,在反省,在思索: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知識點:環境問題、自然生態係統

為什麼要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在“地球日”活動的影響下,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會議提出了一個響徹世界的口號:“隻有一個地球”,還發表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引導和鼓勵全世界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人類環境宣言》規定了人類對環境的權利和義務,呼籲“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而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這個目標將同爭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兩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和協調地實現”,“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和後代而努力”。會議提出建議,將這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上提出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讓世界各國人民永遠紀念它,並要求各國政府在每年的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的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