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5590697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書是我多年來在各報刊發表的談傳統文化的隨筆集,或者叫“書話”。
自1996年在雜誌發表《俗子孔丘》起,我在傳統文化方麵的寫作已20餘年。而我對它的熱愛,則始自20世紀70年代少年時期偶然接觸到的《千家詩》。當年若沒有它的引導,我不知道今生還能否找到如此恒久的快樂。
1999年底,我的《〈千家詩〉慰我少年心》在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誌發表,了卻了對這本啟蒙我的唐宋詩集的感念之情。
我熱愛傳統文化,但不夠深入,相當於是戲曲票友,沒有功力但很醉心,不可一日無此君。在我看來,古典詩文每一個字詞的背後都深藏著飄逸的詩情。讓我醉然陶然,不知今夕何夕。
有人把書分為“有用”和“無用”兩種。多年來我晨昏捧讀的古詩文,就屬於“無用書”。可我又上癮了,偏覺得它好,到如今都成了一種類似宗教的信仰。信仰了,就不需要理由了。
在本書各篇文章中,我一直把身邊的生活作為對照,來體會和理解古詩文,時時把曆史與今天做著對比。在古今對比中,我也變得更加清醒達觀。
在這本書付梓之際,我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遼寧省散文學會會長初國卿。我與初先生因文章結緣,他是我內心裏最為欽敬的人。應我之邀,初先生欣然為本書作序,且洋洋灑灑寫了2800言。我們之間的故事,初先生在《序》中已有詳細敘述。這篇大序使這本小書不知增重多少!而且,他還為本書取了好聽的名字《讀書燈》,並題寫了書名。都說是“書生人情紙半張”,可初先生這“半張紙”對我來說,卻比山還重。
作者
2018年1月18日於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