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拋開學習等於痛苦的觀念——養成快樂學業習的習慣(1 / 1)

學習可以戰勝病魔

11歲的小姑娘陳夢把學習視為生命中最快樂的事,她用學習和病魔搏鬥。身患癌症的陳夢,體重下降到僅20公斤。毛發脫盡的她,在被醫生宣布生命即將終結的日子裏,實現了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上學。3個月過去了,小陳夢聽課認真,體力增強,長出了一寸長的烏黑的頭發。陳夢到醫院照了片子,醫生驚奇地發現,原來那個像沒皮的雞蛋的腫瘤竟然縮小了2毫米,病情正向好的方向迅速發展。陳夢的奶奶說:“孩子現在吃的藥和住院時吃的一樣,不一樣的是心情,現在心情好,因為陳夢現在可以天天上學。”

學習是快樂的

學習,是快樂的。在我們幼小的時候,都有過無窮無盡的求知欲望。我們有時盯著爺爺奶奶,問過許多個為什麼;有時纏著爸爸媽媽講了無數個童話故事;有時還自己去研究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自然現象。那種熱情,令人難忘。那種熱情,洋溢著一種快樂。

學習,是快樂的。當你剛剛開始學著寫字,剛剛開始學著畫畫,剛剛學會騎自行車的時候,你會輕易地放棄嗎?不!你非但不會放棄,反而會加倍投入,甚至廢寢忘食。那種執著,令人感動。那種執著,同樣洋溢著一種快樂。

而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的學習變成了一件不開心的事。也許是學校裏死板機械的、枯燥乏味的、重複多餘的習題掩蓋住了學習的快樂色彩。也許是上學後,媽媽變得嚴厲,玩耍時間變得越來越少,還要學習那些沒有必要性、沒有興趣的東西……那麼多不如意讓學習變成了不快樂的事情。

其實學習時,要拋開痛苦的觀念,本著快樂學習的心態去學習,這樣既能愉悅身心,又能提高學習效率。

快快樂樂學習到的東西更能記得牢

有位心理學者做了一項“學習達成度”的測驗,分兩組進行:一組是學習的時候,安排一些遊戲,讓同學們快樂地學習;另一組是填鴨式的學習,學習完畢後,測驗的結果,兩組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但經過一個禮拜後再測驗,快樂學習的那一組成績會優越很多。

在學習的過程中,當然並不全是快樂的。但如果最終目標的快樂大些,那麼在學習過程中的快樂也會多些。

在最基礎性的階段裏,可能無法那麼快樂地學習。到了某種程度,就看你的方法是否得當,才有可能繼續快快樂樂地學習。

把基礎打好,學習的樂趣自然會增加

小朋友們,拿你們學習英文為例。

當你對英文沒有把握的時候,在飯店或是車站看到外國人走近你,你可能就會想快點走開。但如果你的英文能力已經達到某種程度,反而會意欲主動找外國人說話。在前門或是王府井大街,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外國人拿著地圖在那兒東張西望。

這時候,你靠近他問道:“Excuse me,Are you in trouble?(對不起,你有困難嗎?)”

對方可能這麼回答:“Yes,I’d like to go to the Forbidden City.(是的,我想去故宮。)”等等。這麼一來,你就可以教他怎麼走。就像這樣,即使是用極為基礎的會話交談,如果溝通了,對方一定滿懷感激。

單是這樣,你的心裏就會有滿足感,學習英文的興趣也會大大提高,而且必然更有自信。語言能力再增強,就會學習興趣更濃厚,樂趣更多。

學習並不是一定要坐在書桌前埋頭苦讀,完全可以聽聽電視的雙語節目,看看外語對白、中文字幕的動畫片,或聽聽外文歌曲等,一麵享受一麵學習,這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一。

小朋友們,學習並不是要犧牲自己,學習就像呼吸一樣,不是苦役,不是奉獻,不是付出,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愉快。所以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讀一讀

不能明智地、正直地、如願地生活,就無法快樂地生活;同樣,不能快樂地生活,也就不會明智地、正直地、富裕地去生活。

——伊壁鳩魯(古希臘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