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從小愛觀察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從孩提時代起就喜歡對各種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力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明白。有一次,他在狂風中衝出門外,一會兒順風前進,一會兒逆風行走,目的就是要實地觀察順風與逆風的速度差。
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從小熱衷於觀察動植物,他曾注意過花的不同顏色,並試圖用不同顏色的水去澆灌花以求開出不同的花朵;他曾到南美觀察那裏的動植物的生長習慣,經過數年的積累和20年記觀察日記,他終於完成了《物種起源》。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警,隻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我國明代名醫李時珍,幼年時就愛觀察各種花卉、藥草的生長過程,細致地察看它們如何抽條、長葉、開花,花草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種細致的觀察和記錄,使他得以糾正古代藥草書中的很多錯誤,而寫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綱目》……
這些人從小就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隨時都注意留心觀察身邊的一切。也正是這種好習慣,使他們積累了大量知識,最終獲得了學術上的成功。
觀察是認識世界的手段
觀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對於我們的學習有著重大的作用。
一個觀察力強的人能從一般人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奇跡。一個觀察力弱的人即使進入寶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蘋果落地,火爐上的水壺蓋被水蒸汽掀開,這些都是人們十分熟悉的現象,但牛頓和瓦特卻由此分別發現和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蒸汽機。雖然這些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並不是這麼簡單,但是觀察力強的確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國外一位科學家說:“一個觀察力強的人步行兩公裏所看到的事物,比一個粗枝大葉、走馬看花的人乘火車旅行兩千公裏所看到的東西要多。”
觀察力是學習的必備能力
觀察力即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學習知識需要從觀察開始,即使是間接地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也離不開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觀察活動。
看看周圍的小朋友,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是不是就是平時觀察力特別差的同學呢?觀察力低下,就會導致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低下,所以,我們是否具有好的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可是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學習成績呀!
你該怎樣培養觀察的習慣呢?
具備明確的觀察目的。
在觀察當中,一些同學往往目的性不明確,喜歡憑自己的興趣觀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實上,你的觀察任務,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你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深入,觀察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在觀察時一定要緊緊圍繞著兩個問題,那就是: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
比如,去動物園玩,要提醒自己仔細觀察熊貓的形態和動作。
充滿好奇心。
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熟視無睹,就不可能發現新事物。正如愛迪生所說:“誰喪失了好奇心,誰就喪失了最起碼的創造力。”
一位男孩問父親:“爸爸,為什麼咱家陽台裏的花和臥室裏的花的葉子顏色不一樣呢?”男孩的父親很高興兒子能看到這點不同,於是特地找來碘酒,給孩子做了一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