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個容易受幹擾的人,就盡量地維護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比如,你的書桌上盡量不放平日裏你最感興趣的非學習用品。也不要放著音樂學習,讓家裏人看電視的聲音小點,盡量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幹擾。
充分利用每一分鍾
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從柏林來看望愛因斯坦。這天,正好下著小雨,在前往愛因斯坦家的路上,朋友看到一個朦朧的人影在橋上慢慢踱步。這個人來回走著,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掏出筆在一個小本上寫著什麼東西。朋友走近一看,原來是愛因斯坦。
“原來是您呀,您在這兒幹什麼呢?”朋友高興地問道。
“哦,我在等一個學生,他說考完試就來。但是,他遲遲沒來,一定是考試把他難住了。”愛因斯坦說。
“這不是浪費您的時間嗎?”朋友忿忿不平地說道。
“哦,不,我正在想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已經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說著,愛因斯坦就把小本子放進了口袋裏。
愛因斯坦多會利用時間呀!他邊等人邊思考,兩件事都做了。其實,許多事情都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比如媽媽邊開著洗衣機洗衣服邊收拾家,同時做了兩件事,這就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這種安排時間的方法叫作統籌時間法。
一段時間後,檢查自己的時間都怎麼用了
如果不回過頭檢查檢查時間用在哪裏了,是不清楚時間的使用狀況的,也不知道時間是不是浪費了,所以我們還要學會自己檢查時間的運用狀況。
1.時間統計法。
前蘇聯的昆蟲學家柳比歇夫是檢查時間運用狀況的高手,他的方法就是“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從26歲開始,就把平時的研究、閱讀、寫作、散步、開會、講課、說話等各項工作所占用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這個時間統計法一直持續到他82歲,整整56年的時間裏,柳比歇夫從沒間斷過統計。
時間統計的目的當然是有效利用時間。柳比歇夫每天對自己記錄下來的時間運用情況進行小結,每個月進行一次大結,每年再進行一次總結。在總結的過程當中,柳比歇夫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時間都用到什麼地方了。這就幫助柳比歇夫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這種時間統計法使柳比歇夫有充足的時間寫出了70多部學術著作以及許多論文。
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每天把自己的時間運用情況記在日記本上,每月分析自己時間運用的規律,找出浪費時間的地方。這樣,在浪費的地方作作文章,以後就能夠減少浪費甚至不浪費時間了。
2.時間的計劃總結法。
就是每天在睡覺的時候製訂第二天的計劃,然後在當天晚上對自己的計劃進行總結,這個總結當然主要是時間上的,看哪些時間利用起來了,哪些時間浪費了,因為做什麼、怎麼做浪費時間了,應該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這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總結後,你會發現你的時間越來越多了。
讀一讀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培根(英國哲學家、科學家)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找得到充裕的時間。
——歌德(德國作家)
時間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也是最寶貴的東西,因為有了時間,我們就有了一切。
——萊尼斯(前蘇聯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