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收錄石評梅的散文與小說,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麵上也表現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豔的詞彙,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淚珠彙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呐喊,充滿著柔弱女性奮力掙紮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

石評梅,山西桃河畔平定縣人氏,字波微,乳名“心珠”,取父母心上明珠之意。父親石銘是清末老舉人,但並不封建迂腐,相反開明並善於接受新思想。石銘後來任太原中學國文教員,也是高君宇的恩師。

石評梅的文章裏曾這樣寫道:“我生平認為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我有思想新穎的父親。他今年七十二歲了,但他的時代思想革命精神都不減於我們青年人。所以我能得今日這樣的生活,都是了解我認識我相信我的父親之賞賜。”

石評梅幼時,父親石銘翻遍辭書字典為之取學名“汝壁”。但自幼酷愛梅花的石評梅偏偏自號“評梅”。她自幼聰穎,博聞強識,琴棋書畫,詩詞文賦出眾,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