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單相思或成心理變態(1 / 3)

對於正常人的單相思要使他(她)麵對現實,不要對不切實際的事情做非分之想,一旦已明確對方的態度後,要自我堅強,努力從愛情的韁絆中解脫出來。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辦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學習上將會減輕痛苦。

單戀,又叫單相思,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明知對方無意,仍貪戀對方的外貌、風度、才能或地位,而難以擺脫癡心夢想;另一種是偶然間對方朝自己看一眼或露一笑,就以為有意於己。單相思的人一般不向人吐露,他們常常變得沉默寡言,不願與人接觸,興趣變得索然,但工作和生活還能正常進行。嚴重者還會形成相思病,情緒失去控製,對前途悲觀絕望,不想動彈,工作和生活都不能繼續勝任,甚至還有消極厭世的,這時稱為反應性抑鬱症。

屬於變態心理的單相思,以精神分裂症最多見,精神病學上稱為鍾情妄想,這種情況的單相思通常是以正在被對方愛著作為心理基礎,所以更確切地說,應該稱為被鍾情妄想。正常人的“一見鍾情”雖然也出於當時一時性的靈感,但如果要他們舉出什麼具體根據,也是說不清的。這種鍾情往往發生在某一特定場合,是當事人的心理狀態與對方的眼神、表情等綜合起來得出的推測。當了解了對方的態度之後,即使仍有殘戀卻也可以從“鍾情”中解脫出來。變態心理者的鍾情妄想卻不同。他們“一見鍾情”的心理基礎是不符合常情的。越是遭到拒絕越能激起他(她)們的愛意,隨之而來的反而是變本加厲的追求。

還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鍾情妄想完全是以病理性為基礎的。有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大學生,突然認為班裏的一位女同學是他的情侶,就向那位女同學作出一連串的追求行動,問他的根據時說“我的生日是1976年6月19日,‘19’是同學的學號,‘76’是我的學號,6.19,是觀世音菩薩生日,‘1976’連起來說明我倆是前世姻緣,是觀世音菩薩指定的而且一定要在觀世音生日這天結婚。”結果弄得那位女同學莫名其妙。

對於正常人的單相思要使他(她)麵對現實,不要對不切實際的事情做非分之想,一旦已明確對方的態度後,要自我堅強,努力從愛情的韁絆中解脫出來。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辦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學習上將會減輕痛苦。“一見鍾情”的姻緣固然也有美滿的,但如果不與對方經過一定階段的相處、了解,單憑“一見鍾情”就立即情深意長起來,是很危險的,因為“一見鍾情”的一刹那間,對他(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對方的外觀上的長處,如容貌、身材、表情、風度等,外觀上的長處不能代表內心的一切。

有些缺乏心理衛生知識的人,以為對於有鍾情妄想的變態心理者,隻要滿足他(她)們的願望,或許可能會醫好病情,於是就懇求對方作出犧牲,事實往往不僅沒有效果,反而使對方成了犧牲品,即使偶而病情有一定好轉,也不持久、以後仍會複發,所以正確的辦法應該是采取醫療措施,某些地方仍在流行的“衝喜”是心理衛生知識愚昧的表現,其所帶來的後果是害人害己。

單相思的保質期有多長?

英國心理學家佛曼斯特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專門研究“單相思”問題的專家。最近,他在《人格與社會心理》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佛曼斯特指出,單相思比戀愛更常見。在英國,每年約有100餘萬人不幸陷入“單相思”泥潭,尤以男性居多。 單相思的模式大多是:起初雙方僅是精神交流,接著其中一方萌生愛意,並陷入自己編織的情網中難以自拔,不時用隱晦的語言和行動暗示對方。

如果對方年齡在25歲以下,通常會直接拒絕單戀者,30歲以上的人則大多“默不作聲”,這往往使單戀者產生誤解,兩人陷入尷尬關係中。

單相思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但在14~18歲時更常見,因為少男少女此時正處於愛幻想的青春期,不善於自我控製。而在適婚男女中,60%的人“單相思”過,20%的“多情種子”還可能每年單戀他人2~3次。另外,60歲以上老人也不時出現單戀。

佛曼斯特認為,單相思的普遍化,與電影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因為影片中鍥而不舍的單戀比比皆是,終於感動對方的成功案例更讓人心動,於是很多人誤以為,感情就是由單戀發展起來的,所以很容易陷入“單相思”中難以自拔。

單戀他人的人顯得可憐兮兮,但研究顯示,被戀的人到最後往往也會憂心忡忡。70%被他人“單戀” 的男女在接受調查時說,起初他(她)會為自己的魅力洋洋得意,但後來漸漸因難以開口正麵拒絕,不勝其擾而感到煩惱,甚至生自己的氣。值得慶幸的是,“單相思”大多“壽命”不長,平均每次持續時間僅為36天,絕大多數人能很快走出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