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克利福德·納斯稱:“麵對麵地提出分手總是很難的,但缺乏社交技巧令分手更難。” 分手難就難在,既要明確地結束,又不能傷害雙方的自尊。畢竟,彼此曾經滿足過對方最深層的需要。但是,很多人在分手的處理上完全是個白癡,導致甩對方的惡劣行徑比比皆是。
結果,遠程發送電子信息來提出分手的方式備受歡迎,但這欠被甩者的一個了結。美國調查了一批13歲到17歲的年輕人,其中24%的人認為分手的時候僅發送文字信息是完全可以接受的,26%的人承認自己正是這麼幹的。無怪乎,對分手過分敏感的情況逐漸增多,跟蹤對方的行為也越來越多——美國每年有300萬人聲稱受到跟蹤的困擾。這說明,太多人不懂得如何給戀愛關係一個“善終”。
生理上,分手如同戒煙戒毒。
美國羅格斯大學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發現,在分手初期,每個被甩者的反應正如戒毒者、戒煙者的戒斷症狀:在最初的數天到數周,隻要一想起甩自己的戀人,人們大腦的幾個關鍵部位就會興奮起來:與愛戀有關的中腦腹側背蓋區,與渴望和成癮有關的伏核、眶額葉和前額葉皮質,與痛楚和憂傷有關的島葉皮質和前扣帶。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娜奧米·艾森伯格也有類似發現:在社交中遭到別人拒絕,會激活大腦前扣帶,產生痛楚等不良反應。分手激起痛苦的意義,是讓人們知道,社會聯係對人類生存很重要,警告人們不要輕易切斷。
痛楚驅使一些被甩的戀人跟蹤對方——他們為了消除痛楚,什麼都能幹得出來。費舍爾相信,這是因為分手激活了大腦的成癮中心,使他們難以放棄戀人,於是產生了跟蹤行為。
心理上,分手導致精神幻滅。
幼年的依戀習慣影響著人們的分手行為。如果一個人從小得到周到的照顧,在有需要的時候父母就會來到身邊,就能形成對別人的信任,即安全的依戀模式。這些人在自己的感情發生變化時,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注意不傷害對方。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薩維稱,這些人如果是被甩的一方,會承認失戀的傷痛。這是合情合理的,分手後難免要經曆一段幻滅的過程,但他們很快就能康複。
相比之下,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就逐漸形成焦慮不安的依戀模式。他們往往舍不得已經失敗的戀愛關係,不願承受痛楚。薩維稱,他們較少主動提分手,往往拖下去,自己變得越來越憤怒。如果他們是被甩的一方,則很難放手,很容易出現跟蹤對方的行為。他們還常常用心理防禦來對付痛苦,拒絕承認關係已經結束,總是在懊悔失去的愛,導致自己總是不能康複。
分手後,一個人是走出陰影,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還取決於他對自己的看法。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關於在線約會的研究發現,低自尊的人在遭到拒絕後會想不開,往往責怪自己,抱怨對方。檢查發現,他們體內的應激激素水平急劇升高。他們分手後一到晚上就悶在家裏,即使與新的戀人交往,也難以再打開自己的心扉。相比之下,高自尊的人也不能幸免失戀的痛苦,但他們往往不會把分手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這些人能夠看到分手積極的一麵。
好聚好散的6條建議
1、不要逼對方先提分手
如果你的感覺或需要發生改變,想法發生分歧,或者彼此的人生方向完全相反,請不要刺激你的戀人,迫使對方提出分手。推卸責任是狡猾的小人行徑,隻會造成混亂。這些操縱對方的手段包括,回答對方問題的時候總是隻說一兩個字,迫使對方發怒。你的戀人也許不知道你想提出分手,於是自我檢討:我是不是沒有價值?我不吸引人了嗎?這也許會讓他們懷疑別人的忠誠,從而影響未來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