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節氣中的母愛(1 / 1)

天道有序,萬物有節,二十四節氣演繹著四季不同的旋律。二十四節氣對我來說不隻是一個時節的轉換,而是一種母愛深深的感覺。每個節氣,母親都給我不同的美味,香飄不斷……

春分,母親便去田埂地頭、溝渠溪畔采摘野菜。母親是烹調能手,野菜或涼拌或炒製,都青翠欲滴,令人垂涎。野菜的滋味也很獨特,有的酸澀,有的微甜,有的滑膩,有的生脆,無論哪一種,都讓我記憶深刻。母親對這些野菜充滿感恩之情。它們曾經在最艱難的歲月,延續過母親和我們的生命。那絲絲野菜的清香,沾著母親的愛意,在歲月中悠悠飄散。

每到驚蟄,母親都要做貝母雪梨羹。因為春天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梨和“離”諧音,母親是要讓病痛“離”我們遠一點。母親熬的貝母雪梨羹熱而不燙,用白淨的瓷器湯匙舀一勺,慢慢放入口中,酥軟的梨羹不用和牙齒接觸,就會綿軟細膩地滑入喉嚨中,川貝的清心苦味也被冰糖蜂蜜所遮掩。慢喝,細品,溫情脈脈的,凝聚著母親的摯愛。

清明時節,母親將鮮嫩的清明艾洗淨後用刀細細切碎,用白糖醃上一會兒,和糯米粉攪拌均勻後,加少許清水使勁揉搓成麵團,再加入餡料,分鹹甜兩味,一般鹹餡為芽菜肉末,甜餡為紅豆沙,做成糕團,蒸熟即為清明粑。母親做的清明粑,色澤金黃翠綠,粑中又有艾葉,它的清香更是中和了糯米和餡的味道,可謂香甜於口,清明在心。小小的清明粑,母親給我們傳承著一種對逝世親人的追憶與敬愛之情。

冬至的日子,母親為了能讓我們過上一個暖暖的冬天,會用新鮮羊肉與白嫩的蘿卜等燉成蘿卜羊肉湯。湯燉好了,盛入藍花粗瓷碗中,蒜泥、香菜、蔥段均勻地撒在亮晃晃的湯麵上。低眉之間,那濃鬱悠遠的香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母親的羊肉湯,色澤不鮮亮,卻傳遞著母愛的光芒,足以抵禦一冬的嚴寒。

立夏,母親要醃鹹蛋;大暑,母親要做豆瓣醬;秋分,母親要釀葡萄酒……

年年歲歲,母親總是重複這樣的勞作,重複著一個平凡女人樸素的快樂和幸福。在二十四個節氣裏,能夠分享這些美食,實在是個想起來就讓人覺得溫暖的日子。母親的美味,母愛的滋味,隻有嘴知道,也隻有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