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始學戲法(1 / 2)

戲法古稱百戲,而“百戲”一詞大約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

秦統一六國以後,各種民間技藝,如競技、雜耍、幻術以及樂舞、滑稽戲和動物戲等開始集中於中央王朝。至漢武帝時,百戲開始興盛起來。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通使西方的文化藝術來到中國,豐富了百戲的內容。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各國使節紛遝而至,百戲被朝廷搬上舞台招待外賓,以顯示國家的強大富庶。從此,百戲開始走入曆史的視野。

漢代百戲內容豐富,類別繁多。

最能體現漢代尚武精神的是搏鬥藝術。徒手相搏,而流傳至今的日本相撲就是這項競技風格的變異。

倒立以及腰和腿的柔軟功夫是雜技表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演員經常倒立在疊案、樽、鼓上。更有甚者,將雙腳分置於頭兩側,整個身體團成球狀,確實是高難度的動作。

最常見到的還有以手技為主的耍弄藝術。跳丸,在那時已經非常普及,更多的是與擲劍同時進行。這個表演者左手耍一壺,右手拋接一丸一劍,可謂出神入化。

同樣,漢代百戲演出中也常常有鬥獸、馴獸表演。鬥獸又分獸與獸鬥和人與獸鬥。最為人熟知的是鬥雞。馴獸表演以馴馬術成就最卓著,以顯示騎術的高超。舞龍舞獅到現在仍盛演不衰。

不過,這僅僅是官方對於百戲的描述。而官方記載的這些,卻僅僅是最為基礎的百戲,剛剛開始發展的百戲。

到了唐宋以後,一般所見的戲法兒,已經被歸為“丹、劍、豆、環”四種基礎門類。

丹,劍,顧名思義,除了吞鐵丹,吞寶劍外,還有就是單手或者雙手耍著眾多的鐵丹,寶劍。不過還可以看到戲法最初的模樣。而豆,就是仙人摘豆,已經加入了若幹幻術的影子。兩個碗把七顆膠豆扣在一起,來回變幻,來去無蹤,出入無影。

環,是指九連環,將鉛絲製成九個鐵圈,可變幻成顯意式的形象性東西,如:三輪車、官帽、花籃、燈籠等物

但是,在真正的戲法師眼中,這種依靠身體或者依靠眾多的表演者合力完成的戲法並非真正的戲法。

而唐凡所在的戲法家族以前就是這類真正的戲法師。

他們雖然不見於正史,但是,卻隱隱約約的被一些人知道。

例如,在東漢張衡的《西京賦》中,描寫西京繁華的時候,就涉及到了百戲。在記載中,除了一般的吞刀、吐火外,還有具有神秘意義的畫地成川和禦火之術。

不過,即使再牛叉的戲法師也要從基礎做起。在唐凡三歲的時候,唐天放便開始有意識的去訓練唐凡,直到他去世。

五年的時間已經給唐凡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而且,在唐凡八歲這年,參加完唐老爺子的葬禮,幻道人拉住了想要跑出去玩的唐凡,並且把他拉到了一個無人的角落。

隻見幻道人拿出來一顆瓜子,然後雙手變幻,這顆瓜子以肉眼能見的速度慢慢的發芽,長葉,最後竟然從他手裏長出來一顆向日葵。看的唐凡的小眼睛都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