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部裏這次出兩個題目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評核的時候要結合兩篇策論一起來看,一則是避免抄襲、雷同的現象,二則是考驗學員的整體觀念。”這時,張聯棻又補充的說道。
“是嗎?這倒是新鮮。”
“部裏總得幹一些正事吧,學堂是咱們大總統的心血,也是咱們北洋的血脈,自然是容不得有閃失的。再說說此子兩篇策論,其實不難看出,這兩篇策論頗能反應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務實精神。由此看來,此子也一定是一個能幹實事的人物。”張聯棻分析的說道。
“你說的很有道理,或許……這正是他為什麼不願意返回學堂的原因所在。”胡龍驤若有所思的說道。
“白誠兄,咱們比較隻是小角色,好歹此子有身份有背景,幫一個小忙留一份人情,總不會有錯的。”張聯棻頗有深意的說道。
胡龍驤看了張聯棻一眼,一時思緒萬千,沒有再多說什麼。
經過一天時間的考慮,胡龍驤最終還是決定幫袁肅在學堂方麵活動活動,反正對他而言隻是順手之勞,既然當初自己特意給袁肅回了電報,那總得把這件事辦徹底了才是。就算最終毫無結果也無妨,反正他並無什麼損失,相反若是辦成了,正如張聯棻所言的那樣,必然是能留下一份人情的。
之後的幾天時間裏,胡龍驤帶著袁肅的策論答卷到教務處、總務處到處走動,起初非但沒有什麼效果,甚至還遭到幾位上司的嗬斥。一個學員拒絕返回學堂參加考試,這已經等同於自動放棄學籍,再者隻撰寫了兩篇策論又沒參加其他測驗,根本沒辦法進行綜合評定。更何況,誰知道這兩篇策論不是找人代寫的?
到後來,胡龍驤不打算去爭取破格的機會,退而求其次隻希望能找評核官來給策論打一個分,這樣自己也能給袁肅一個交代。然而就在找到一個擔任評核官的老熟人時,不經意間說出袁肅是袁世凱侄子的身份,這位老熟人當即答應下來。
不僅如此,老熟人還優先評核了袁肅的策論,雖然與胡龍驤初看策論時一樣,覺得這兩篇策論隻能算是勉勉強強,但考慮寫作的人是袁世凱的侄子,自然不敢給出中規中矩的結論。
但若要給出一個優秀的評論,那必須由三位評核官一致認同方才可行。
這位老熟人思來想去,擺在眼前的討好人情可不能錯過,於是他煞有其事的找到另外幾位同僚,說了袁肅的身份和事情的原由,並且還下功夫鼓吹這篇策論頗有深奧之處,拉著大家一起來評一評。
幾位評核官當中倒是有一、兩個眼光獨到的人,確實覺得這兩篇策論膽子很大,比起其他學員條條框框的思路要顯得有新意。
在其他“時局論”的文章裏,要麼一開始高談闊論,又是論國體、又是議政體,要麼是言辭十分激進,大呼民主革命之言,像袁肅這樣格調如此低下的論務實,實在是少見。至於“軍事論”的文章除了個別幾篇讓人叫好,大部分依然是照本宣科,而袁肅的《歐遊練兵考》要一分為二來看待,論點很好,論據卻很俗氣,不過內容中卻時不時帶著一些抨擊主義,一看便能看出作者是有切身實地的認識。
至於其他評核官,要麼跟胡龍驤的老熟人一樣希望巴結袁世凱,又或者不想得罪這些權貴,要麼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一看袁肅兩篇策論的辭藻文筆很到位,心裏也就沒有太大的障礙。於是,一時間許多評核官都表示這兩篇策論可以評優。
正是因為這件看上去很巧合卻又不巧合的事件,一下子在學堂裏麵傳的沸沸揚揚起來。不僅學堂教務人員在議論,各科學員們也跟著議論。與袁肅同期的學員人數本不算多,就算是不同科相互之間大多也都認識,之前大家都隻當袁肅是一個能扯淡的滑頭,現在才知道原來對方真是袁世凱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