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深留在淮安的這幾天,袁肅幾乎每天都會與其談論幾個鍾頭。
眼見距離啟程返回灤州的時間越來越近,然而袁肅與林伯深交談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合作計劃從輪廓到計劃,從計劃到細節,又從細節到各種經營的方案,可以說是已經突破了口頭空談的局限,很快就能著手落實下來了。
到了七月底,恰好是袁肅和林伯深商談合作的最後一步。在這段時間裏,雙方不僅全力以赴的謀劃籌備,也不斷的聯絡灤州和上海一帶的人脈關係,切實為達成合作而努力。很多方麵的籌劃基本上都到位,就剩下最後的決斷。
在袁肅預計與林伯深的合作框架當中,他想利用林伯深在江浙一帶建立自己的分銷點,拓展灤州各種商品的銷售渠道。而林伯深同樣也希望借助袁肅的關係,將南方的商品導入北方市場。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基礎的合作項目。
經過之前一陣子的商議,二人決定先在上海成立一家綜合貿易公司,以這家綜合貿易公司為基礎,來達成最繼承的合作項目,使得南北互通有無。綜合貿易公司暫定名為“肅仁偉業貿易公司”,經營的項目是物流運輸、貨物倉儲兩大類。
袁肅以肅業公司的名義投資五萬元,林伯深則以個人名義投資八萬元。
這筆錢就在七月三十日這天彙款到賬,至於在上海著手安排公司成立和經營的工作,則全部交給林伯深來負責。林伯深預計在七月五日這天返回上海,然後與父親以及其他熟絡的商人做最後的確認安排,最快能在八月中旬就能張羅公司開業。
除了建立南北互通的貿易連接,和便捷的交通運輸渠道之外,袁肅另外一個想法就是在南北貿易連接的基礎上,繼續拓展中國金融業的地域性合作。
他同樣與林伯深討論過,關於將“北方銀行”引入南方金融市場的想法,銀行業吸納的是老百姓的錢,所賺的利潤大部分則攬入自己囊中,在如此不太平的亂世之中絕的算得上穩妥之策。盡管“北方銀行”是官辦銀行,但打入南方金融市場時,可以通過合資的方式改變為純粹的商業銀行。
正好林伯深的叔叔是“黃河錢莊”的老板,如今上海的地方性錢莊受到國內國外大型銀行的擠兌,境況一天不如一天。“黃河錢莊”算得上是老字號,因此勉勉強強能夠支撐到今天,至於其他數不清的小錢莊,絕大多數早就關門大吉了。
此次“北方銀行”借助“黃河錢莊”的底子進入上海,不僅可以省去許多前期的鋪墊,同時還能幫助“黃河錢莊”改頭換麵、扭轉目前的困境,當真是雙贏的合作。
不過,這件事終歸是要從長計議,一方麵是北方銀行也才剛剛成立不久,實力十分有限,另外一方麵上海做為遠東國際金融中心,勢力錯綜複雜,還得花一點時間仔仔細細的去摸清楚門道。因此,這個計劃暫時先放在討論階段,等過一陣子林伯深會讓其叔叔派專員赴灤州與袁肅詳細磋商。
除此之外,袁肅還向林伯深提出了近代工業發展的理念。西方國家之所以船堅炮利,便是仰賴於工業革命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想要富國強兵,工業必然是不可或缺。
隻可惜中國幾千年來的都是農業國家,雖然經過近代洋務運動的部分發展,但畢竟是杯水車薪,而且洋務運動始終是在製約之中進行著。
不過發展工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是原材料、技術、設備、操作經驗等等,一方麵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另外一方麵也是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和消耗。簡單一句話,隻有強大的經濟才能支撐起強大的工業。
哪怕現在袁肅略有一定的成就和產業,林伯深同樣也是世代經商,但單憑二人之力還是遠遠不足於推動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在這一點上,袁肅和林伯深都有自知之明,所以他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過分的紙上談兵和好高騖遠,而是更切合實際的討論如何從地域性工業來一步一步發展。二人經過一番討論,倒是製訂了一套像模像樣的工業發展規劃。
以目前自身的經濟實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與官辦的工業公司合作。利用“肅仁偉業公司”引進外國的先進設備,再把這些設備賣給有能力的大型公司,比如漢陽鋼鐵廠、天津船政廠,從中獲取一些最基本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