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9章 一九一四(2 / 2)

北洋政府對黎元洪是有很大的顧忌,二次革命發生之前,或許還要擔心國民黨以及傾向國民黨的革命武裝力量。但是經過二次革命一戰,傾向革命黨的武裝力量可以算是徹底全軍覆沒,因此中央政府的目光自然要轉向有著重要地理價值的江漢。

黎元洪坐鎮武漢,不僅扼住南北交通樞紐的要道,更是掌控左右長江航道。黎元洪本人又是大革命的元勳,在江漢一帶頗有呼風喚雨之能耐。不管是從經濟方麵還是軍事戰略的方麵,都是不容小視的隱患。

隻是之前黎元洪一直不肯北上,袁世凱也不敢貿然興兵威脅,所以根本無從下手。

此次王占元進占湖北,又與黎元洪的勢力發生衝突,愈發使得北洋政府要下定決心將徹底處理好黎元洪的事情。

段祺瑞南下之前並不是以邀請黎元洪北上為名義,僅僅是來武昌慰問王占元的部隊,順便將袁世凱親自撰寫的“中華民國副總統府”牌匾贈送給黎元洪。

黎元洪既是副總統又是本地長官,自然要盡地主之誼接待段祺瑞。

前前後後折騰了三天的時間,什麼大事小事都沒有發生,段祺瑞就這樣準備啟程北上返回北京,而黎元洪也親自到火車站送別。當火車即將開動時,變故就在這一瞬間發生。段祺瑞的衛兵忽然拔出槍來頂住黎元洪,強逼著黎元洪一起登上了火車。黎元洪就這樣被段祺瑞帶往了北京,而湖北地區的統治權也完全淪入王占元手中。

這是一件引起全國政界矚目的事件,袁肅在灤州也是收到相關方麵的消息。但是對於中國廣大基層的老百姓們來說,這最多隻能算是高官之間的恩恩怨怨,根本算不得什麼值得關心的事情。而除了這件事之外,最能讓老百姓們感到關心的反倒是河南、河北一帶爆發的農民起義。自從上次太平天國的令人膽戰心驚的那次農民起義之後,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像這次這樣的大規模暴亂了。

大革命成功之初的那幾年,恰逢河南省農村災荒嚴重﹐加上河南都督張鎮芳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饑民﹑乞丐成群。白朗與李鴻賓﹑宋老年等綠林頭目聯合﹐被推為首領。他們以舞陽縣母豬峽為根據地﹐提出“打富濟貧”的口號﹐聚眾抗官﹐隊伍很快發展至五六百人﹐活動於豫西廣大農村。

說來,白朗起義與灤州起義是有幾分淵源的。白朗於時清末時,曾在陸軍第六鎮統製吳祿貞手下充當參謀軍官,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吳被暗殺於山西。白朗隨後便在河南寶豐起兵,初僅有二十餘士兵和一支步槍,後很快招募周圍團練,至一九一二年中旬,已有五、六百餘人,在河南西部一帶遊擊,自稱為中原扶漢軍大都督。

到了次年二次革命爆發,白朗趁機響應南方國民黨的號召,發動農民起義,反對袁世凱政權,威脅京漢鐵路的安全。為保證這條交通幹線的暢通,袁世凱調集湖北、河南和陝西三省聯軍對白朗進行圍剿。不料聯軍中的陝西王生歧部陣前起義,參加白朗軍,使得白朗軍的軍力和裝備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白朗遂自稱“中華民國扶漢討袁司令大都督”。

如今白朗正是最鼎盛的時期,當然也距離消亡沒有太久的時日。

盡管這些農民起義軍人數眾多,在經過多次攻城略地之後也得到了裝備上的補充,但終歸是欠缺紮實的軍事基礎。再加上起義軍中什麼樣的人都有,不乏一些見異思遷者。

經過長達大半年時間的圍剿,北洋政府此次是動了真火,從一開始隻是調動地方軍隊圍剿到如今甚至是真刀真槍的派遣主力部隊。就連河南尚且還在編練當中的中央軍第七師也都開赴山區,進行片區的圍剿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