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6章 豫南對策(1 / 2)

民政公署這邊的會議結束後,袁肅又召開了軍事部門會議,先是簡單的討論在商丘建立與淮北相連接的軍事根據地,第三旅將會首開先河的改製為甲級戰鬥旅。所謂相連接的軍事根據地,簡單的說就是將淮北和商丘合並成一個防區;至於甲級戰鬥旅則是因為眼下沒有辦法擴編番號,要想合理並且合法的擴充部隊,也就隻能巧立名目。

按照袁肅的構思,甲級戰鬥旅就是要比普通旅更大型的軍事編製,其滿編人員最大可以達到七千人,當然其中實際的戰鬥人員依然隻是四個團大約五千人,額外的兩千人則官方記錄上隻被稱為後勤人員。不過所謂的後勤人員隻是一個幌子,無論是招募規格、待遇、訓練以及戰時任務,都與其他戰鬥團一致。

也就是說,甲級戰鬥旅實際的滿編會是六個團。在管理上則會設置兩個司令部,第一司令部轄三團,第二司令部轄兩個團,另外一個團則是由甲級戰鬥旅直轄的周寶林獨立團。從表麵上來看,其實甲級戰鬥旅就是一個偽裝成“旅”單位的“師”級單位。

在人事任命上,袁肅同樣已經早有打算,郭文遠仍然為旅長,執掌全旅軍務;戴鳳翔仍然為副旅長,兼任第一司令部司令官;原戴鳳翔副官文欽則升任為第二司令部司令官。屆時第三甲級戰鬥旅的分兵駐防事宜,則全權交由郭文遠來規劃,該調回淮北的調回淮北,該移駐商丘的移駐商丘。

商議升級第三旅的事宜之後,袁肅隨即開始主持另外一件正經事,那就是關於想方設法招降豫南山區的幾路民軍。

會議室內,與會軍官表現都顯得很嚴肅,他們都知道現在第三旅的處境,以及對於招降豫南山區民軍的重要意義。

袁肅先看完了剛剛送到他手上的一份文件,隨即不疾不徐的開口說道:“根據截止昨天中午何豐林部獲悉的情報,可以推定豫南山區目前的民軍勢力有三路人馬,一路是葛行宇,外號葛天王,是豫南最有名的刀客出身;第二路的頭領名叫官雲正,外號正判官,祖輩都是綠林出身,之前與葛行宇各持一個山頭,兩人的關係還不錯,向來沒什麼矛盾衝突;另外一路的領頭人名叫李祖庭,原本是在鄂豫交界一帶活躍的刀客,後來因為響應白朗起義,被官軍圍堵之下被迫轉移到豫南山區。”

聽完袁肅的介紹之後,周寶林立刻開口說道:“官雲正我是認識的,之前他曾經親自去過許昌拜見白朗,當時我也在場。”

蔣百裏於是問道:“此人可有什麼印象?”

周寶林說道:“官雲正三代都是綠林,老一輩甚至還當過長毛,他父親之前也參加過義和拳,祖輩和父輩許多親人都死在官軍手裏。簡單的說,他是一個極其守舊的綠林好漢,因為世代血仇,所以骨子裏對官軍也是極為痛恨。”

眾人一邊聽著周寶林的話,一邊各自尋思著。

略微停頓了一會兒,周寶林繼續說道:“之前在許昌見麵時,這個官雲正還曾經進言促成所有民軍更為緊密的聯合起來,不要各自為戰,繼而配合江西、廣東、江蘇一帶的革命軍一起,一路揮軍北伐,直搗北京。”

蔣百裏似是而非的笑了笑,頗有揶揄的說道:“這人口氣還真不小。”

周寶林點了點頭,不可否認的說道:“確實如此,當時我便看出這人好高騖遠,而且空有一副習宏圖大誌,卻是一個一點也不自知的人。

袁肅深意的說道:“有弱點那便有機可乘。除了這個官雲正之外,其他人可有了解嗎?”

周寶林回答道:“據我了解,之前在豫南山區活躍的民軍大大小小足有七八支,而唯一與我們本部人馬有關聯的,除了這個官雲正之外,便是祝文煒。不過祝文煒已經隨白朗轉移到陝西去了。我並不清楚之前的那段時間在豫南發生了什麼事,七八支隊伍一下子就隻剩下了三支隊伍。”

戴鳳翔若有所思的說道:“難不成都逃走了?又或者是見白朗本部人都轉移去了陝西,以為大勢已去,所以便就地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