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9章 籌安謀策(1 / 2)

袁肅一邊思考著楊度的話,一邊應付著點了點頭。在國家政治曆史的學問上,他確實不如楊度認識的那麼深刻,自己也相信楊度不是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人,也絕非純粹是當權者的幫凶工具,做為一個政體學者,對方堅定不移的提出帝製顯然是有其理由所在。

誠實的說,從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九年這個中國近代曆史進程中,國體在全國乃至全民族都不是一個重要的東西,無非是被一些當權者借來利用的口實罷了。隻不過袁世凱稱帝的時機不恰當,不僅操之過急,而且前期的鋪墊也沒有做到位,所以才會最終落到失敗的地步。連北洋內部都沒有擺平就倉促稱帝,怎能不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對於袁肅而言,他到現在也不在乎國體到底更改成什麼樣子才好,之前便已經有了很清楚的界定,隻要能對自己發展有利,無論君憲還是共和都可以。甚至連自己一直念叨的“中央集權”也隻不過是一個幌子罷了。

“聽先生這麼說,似乎先生已經是頗有見解了?”

“見解不敢當,隻不過這些年我與幾位同僚一直在鑽研這方麵。我中國思索變強之道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可為什麼最終還是陷入眼前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地方嗎?”楊度很是認真的說道。

“有道理。”袁肅緩緩點頭應道。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我中國立場不堅定,以為哪個國家強大就應該師法哪個國家,到頭來這邊還沒學到皮毛,又跑去學另外一邊,結果隻能弄得是四不像,反而貽笑大方。”楊度循環漸進的說道。

“那依先生的意思,我們中國究竟應該效仿哪個國家才是?”袁肅順著楊度的話問道。

“並非在於我們效仿哪個國家的強國之道,問題恰恰是在於堅持。每個國家經過變法圖強,最終能走到今時今日擺脫國破家亡的命運,並成為受環宇尊敬的文明國度,無一不在於‘堅持’二字。我中華枉走這幾十年的道路,走一步停一步,停一步又改一個方向再走,最終發現方向不對,又停下來再改方向,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原地踏步。”楊度仿若是大學教授一般,用說教的口吻郎朗而談。

“細細想來,還真如先生所言這般。唉,國家振興最可惜的不再失敗,而是在明知道走冤枉路卻還是義無反顧的繼續走冤枉路,這又是何必呢?”袁肅感慨萬千的說道。單單從“演說”技術的角度上,他還是很佩服楊度,不僅把很深奧的政治曆史說的很通俗,而且還能做出生動的比喻。

當然,他心裏麵其實還是很清楚,就算楊度說的再生動、比喻的再好,這些話都不是可觀的話,隻能說是“楊度本人認為是對的話”。

“可不是?如若當初能堅持君主立憲一直走下去,我中華如今早已經變法成功,不說能與英法相比,但也絕對不至於連東瀛小國都打不過。”楊度語氣很有情緒的說道。

“如此說來,先生的意思是希望我們北洋政府現在能夠堅持一條道路義無反顧的走下去,是嗎?”袁肅試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