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東三省統戰司令部行營。
昨天剛剛從奉天趕回到這裏的袁肅,正在聽取趙山河、陳文遠二人的回報。
在過去的二十多天時間裏,中央陸軍第一兵團第一旅以及下轄兩個直屬團的兵力,與中央陸軍第十師三個團的兵力,已經在遼東半島完成了初步布防。第一旅旅部設在遼東半島入口處蓋州,第十師的師部則設置在深入日本租占區的哈達碑。
自甲午戰爭戰敗,日本與清朝簽訂的馬關條約,整個遼東半島現如今都已經劃歸為日本領土。而遼東半島的地域廣闊,與中國遼沈的銜接麵很長,對於中國軍隊的布防來說是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並且既然從一開始就製訂了以防守主的作戰思路,還要忍受日本有可能集中兵力強攻一處陣地的風險。
以袁肅手上目前的兩萬不到兵力,再加上遼沈本地的地方軍,針對遼東半島的布防隻能先以重要的交通要隘未主。所以兵力大致上都集中在營口、鞍山南部、靠近丹東的哈達碑附近。營口、哈達碑兩處的防線由中央軍承擔,鞍山則由奉天張作霖十七師坐鎮。
從北京開來的田文烈中央第二師,是隨同中央第一兵團後續部隊一起抵達營口,麾下三個旅按照統戰司令部的吩咐,主要是加強蓋州到營口的這一段防線。畢竟營口是蓋州的上級行政單位,又是靠近沿海地區的地方,很容易成為日軍重點推進的目標。
畢竟日軍一直再用強大的海軍來耀武揚威,而此次作戰日本海軍唯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就是利用火炮壓製營口東南部地區。
朱泮藻的中央第五師則在十天前由保定趕到營口,在與營口統戰司令部協商之後,則進駐在位於蓋州與哈達碑中間的梁家屯。梁家屯坐落在蓋州到丹東唯一官道的咽喉位置,也是確保蓋州與哈達碑防線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地方,不過因為這個位置出於深山中,易守難攻,所以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製約點。
到今天為止,遼東防線上的中國軍隊一共是三個中央師、一個不完整的中央兵團和一個地方師,兵力合計為七萬。而情報上統計出來的日軍兩個師團有將近六萬人,算上地區的鐵路護衛隊、後勤輜重部隊、警察部隊以及殖民地臨時動員兵,一旦戰爭開打很快就能擴充到十萬人以上。
這還隻是算遼東半島的日軍部隊,做為最高司令部自然是要進行最壞的預算,一旦遼東戰事升級,日軍很有可能還會從朝鮮增兵。日本在朝鮮有兩個常駐師團,分別是十九師團和二十師團,與十八師團一樣屬於乙類師團,兵力合計是四萬人。
對於中方的各路指揮官來說,普遍的認為目前中國士兵的素質,根本做不到與日本士兵一對一的戰鬥力,就連五對一都很懸。遼東防線上的這七萬兵力基本上連第五師團、第十八師團都無力應付,更別說一旦日軍發動更多的軍隊投入戰鬥,這七萬守軍根本形同虛設。
不過在前幾天司令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袁肅卻再三強調日本是不敢也不可能將戰爭擴大,所以眼下遼東防線所需要戒備的目標僅僅就是第五師團和第十八師團。
而為了加強防線戰鬥力,司令部不僅在積極建立前線新兵營,就地進行新兵訓練和擴充編製,同時還在與奉天的邊防軍司令部協調,確保後勤、預備役和新建邊防軍序列能夠有條不紊的投入到防線上來。
邊防軍司令部是徐樹錚到達奉天之後,為成立東三省邊防軍而專門設立的軍事機構。
不過組建邊防軍的工作要遠遠比袁肅就地擴充兵力困難得多,不僅要應付各式各樣的程序、文件,還要考慮到邊防軍成立之後對地方軍、地方政府的影響。
段祺瑞大力推舉徐樹錚出任東三省軍務總督,不懂行情的人隻會以為他是在扶植個人勢力,但是他此舉的真正用意已經在當初的總統府軍事參議顧問會議上做出了闡述,那就是利用青島問題一舉將中央政府的勢力滲入遼東地方。
不可否認,段祺瑞同樣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堅定執行者,如今東三省的軍閥勢力割據還不算太嚴重,一方麵是因為這裏有錯綜複雜的日本、沙俄勢力,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地區上距離北京很近,北京方麵對東三省的掌控力還算拿捏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