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戰爭最終沒有被稱為是一場戰爭,在後世僅僅當作是一次“突發事件”。
不過從“突發事件”之前的收複青島主權,再到整個事件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榮譽的過程,無一不是彰顯了北洋政府的正麵形象。在隨後袁世凱於新華門瀛台發表的演講,更是為北洋政府和中央軍做足了美化工作。
各地報紙紛紛大發文章稱讚北洋政府的民族大義和中央軍英勇保衛國家,不管是政府安排的喉舌,還是更多自發刊登相關報道的報館,這些消息和內容都能夠讓全國民眾接受。就連遠在日本的孫中山也不得不發出通電,表揚袁世凱的“英明果斷”。
收複青島租界的主權已經可謂是近百年中國首次成功清洗過往恥辱之舉,前清幾十年沒能解決的難題,終於在北洋政府時期有了一個關鍵性的開端,怎能不讓全國人民感到激動?而通過與日軍正麵作戰的軍事行動,又將刻骨銘心的甲午戰爭之恥辱得以挽回,更是讓普天之下恢複對中央政府的希望和對中央軍的信心。
這是一次曆史壯舉,也是改寫整個中華民族困境的壯舉。
近代中國的老百姓最缺乏的幾項東西當中就包括“自信心”、“希望”,當一個飽受質疑的中央政府給了人民希望和信心,這就好比在黑暗中忽然舉起了一簇火把,就算不能照亮全部的黑暗,但是也給人們指出一個方向。
再加上在袁世凱的授意之下,北洋政府所操控的喉舌,以及在全國各地奔走活動的籌安會,北洋政府的正麵影響力更是登高一層。尤其是袁世凱個人的形象,被各方麵吹捧的如同星月一般高高懸空,很快就成為了全中華民族的“複興領導者”、“中華富強的導師”,諸如此類這般的偉岸。
不僅如此,由於籌安會的積極活動,民間對國體一事也漸漸有所意識,雖然還不是很清楚袁世凱即將推行帝製,但是也是事先做好了一定心理上的鋪墊。
楊度在這段時間的活動中,主要就是在引導人們認識目前中國先行的政治體製和國體的弊端,比如說青島一事袁世凱力主一戰,可是因為國會意見的不和才拖拖拉拉許久;再比如說大總統本以個人命令打算繼續向遼東增兵,然而也是遭到各方麵諸多的反對,由此在作罷;又比如說,若不是因為很多條文需要通過各部門走程序,此次遼東一戰原本可以一舉收複整個遼東半島。
這些言論當然大部分不切實際,可是對於基層無知的星鬥小民們來說,他們聽到的都是別人告訴的。再者又有目前大背景所製造的民族情緒氛圍,很多人根本不會去仔細辨認真偽,反而跟著籌安會的這些聲音一起,對目前政治體製和國體唏噓不已。
不得不說,在袁世凱和籌安會的大手筆活動之下,又加上收複青島主權和遼東戰勝日本兩件豐功偉績,人們對袁世凱的崇拜漸漸到了狂熱和迷失的地步。
尤其是在民族自信心得到重拾的情況下,又有一些不明就裏的其他社會團體、政治組織開始大肆鼓吹民族主義。一時間“大中華民族主義”的氣氛越渲染越濃烈,越濃烈便越有人去渲染。這本來不是袁世凱所意料的情況,但是卻為袁世凱稱帝帶來了極大的助推力。
於是北洋政府在鼓吹帝製的同時,也開始將帝製與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漸漸就變成了要想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就必須在中國推行帝製,然後以帝製來凝聚大漢族為首的中華眾多民族,形成一個更為具象和團結的“中華民族”。
事實上不少有理智的學者對於目前國內氣氛感到很有憂慮,一方麵是帝製的風潮越老越濃,這種歪風邪氣顯然是不對的;另外一方麵許多沒見識的人無限製的吹大遼東一戰,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畢竟遼東一戰根本算不得是正麵與日本作戰,中國目前的實力仍然很弱,絕不能讓“天朝上國自居”的風氣再次荼毒社會。
再一方麵,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鼓吹“民族主義”肯定是有所不妥,尤其是那些高舉“大漢族為首”旗號的人,簡直就是在意圖顛覆這個國家的團結性。一旦有一個民族突出出來,那其他民族勢必就會矮一截,這種不平等的狀況最終就有可能導致國家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