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5章 五月六月(1 / 2)

從三月到五月,籌安會的動作越來越大,關於帝製的新聞報道也越來越多。

之前半年的時間裏麵,無論是袁世凱個人又或者是北洋政府都沒有對帝製一事公開做出任何答複,即便有也隻是私底下的言論罷了。要說唯一一個與官方掛鉤的關於帝製的事情,還是去年年底在瀛台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向袁肅提出關於帝製的問題。

國內的民眾情緒每天依然都沉浸“民族自強”的氛圍之中,而在北洋政府喉舌的引導之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偏向帝製,甚至跟著籌安會一起鼓吹帝製。

正是有鑒於國內的呼聲水漲船高,袁世凱“被迫”於五月六日在國政辦公廳做出正式的答複。他否認自己有更改國家政體的意願,表示外交的輿論和民間團體的學術討論,與北洋政府是沒有任何關聯。

這樣的回答顯然很草率,不管是在措辭還是在語氣上,袁世凱的答複都沒有切中要害,僅僅是有一種很柔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當然,無論是北洋內部又或者是民間一些有見識的人,都很清楚這次所謂的正式答複,隻不過是袁世凱虛推罷了。就如同曆史上所有被“勸進”的帝王,總要先考慮大統和民間聲音,經過三勸三推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

就好比是一個流程罷了!正因為如此,南方一些不算主流的報紙還專門刊登了一些諷刺的文章,來揭露袁世凱惺惺作態的樣子。隻可惜這些非主流的報紙大體上隻能當作“內部文件”來傳閱,大部分的老百姓們別說根本不會多加理會,甚至都從沒聽說過這份報紙的名字。

正如同所有人預料之內的那樣,到了五月底的時候,由副總統黎元洪、四川軍務總辦陳宦、財政部總長梁士詒、廣東巡閱使龍濟光、山西督軍閻錫山、山東督軍靳雲鵬、山東軍務總辦張懷芝、湖北督軍王占元等一眾中央及地方大員,聯名呈交勸進書。書中雲裏霧裏說了一大堆好聽的話,希望大總統袁世凱能夠順應民意。

此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眾多官員牽涉其中,聲勢和影響極其之大,引起了各界人士廣泛的關注。不過大多數人依然沒有表示任何反對的意思,就連平日裏最容易熱血上頭的學生團體,似乎也都隻是乖乖的持觀望態度。

此事在民間的反應情況讓袁世凱感到很是高興,不過他也沒有猴急著立刻就應承下來,該走的程序一步也不能少,既然民間沒有太多反對的聲音,那自己自然便能更加從容不迫的來走下麵的路。

到了六月上旬,北京總統府鄭重其事的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邀請了許多嘉賓到場參加,甚至還煞有其事的請來了幾個之前一直作為革命黨活躍的政治人物到場。在會場上,袁世凱用很嚴肅的語氣表示,關於勸進一事自己從未考慮,也絕不敢有這樣的奢望。從態度和形式上,顯然要比第一次更有誠意。

可細細來分析,實際上袁世凱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上所說的話,較之第一次要更加含糊其辭的多,不僅依然沒有明確表示對帝製的個人觀念,同時還似有保留。簡單來說,從始至終袁世凱都沒有反對帝製,也沒有說過“嚴懲帝製造謠者”之類的話。

所有的一切都隻不過是在作秀罷了!

如今國內的局勢雖然大部分人群對帝製沒有什麼抵觸,但並不意味著真正一點反駁的聲音都沒有。就在袁世凱搖頭晃腦的在北京張羅著帝製鋪墊,和樂此不疲的裝模作樣作秀的同時,袁肅早先安排南下上海的高順,在六月五日發回了第一封密電。

高順是三月底便動身南下,先在上海小住了一段時間,後又轉折前往香港、廣州,最後似乎又得知了一些消息,急匆匆的再度返回上海。他將這兩個月辛辛苦苦奔波搜集的消息彙總清楚之後,即刻用加密的形式發送到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