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精彩
董立勃①
新疆是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每個民族中都有一批優秀的作家。阿拉提·阿斯木是維吾爾族中一個有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維吾爾族作家。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還在當時一個叫《天山》的文學雜誌當編輯時,就看到了他寫的小說,知道了他的名字。當時我不過剛剛三十歲,他三十歲還不到,同屬於那個年代的有誌於文學創作的一批青年作家。盡管他是生活在伊犁河穀,我工作在烏魯木齊,平常並沒有什麼更多的機會交往,但卻在心裏邊一直對他很關注。遇到開什麼筆會或者舉辦什麼文學活動,總是不會放過與他暢談暢飲的機,也從來沒有覺得他是個維吾爾族作家而有一點生分。其實對他的族別身份也一直沒有在意過,大家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都喝著天山上的雪水長大,又有著共同的文學追求和理想,這麼多因素融合在一起,沒法不讓彼此的心靈相通、情意深厚,成為真誠的兄弟和朋友。
文人交往文人相親,全是因為對文學的喜愛和追求。那個年代結識的許多文友,到了如今還能繼續來往的已經所剩無幾。多數因為再寫不出東西,自然從文學隊伍中退出,做起了別的事情。就算心裏還能記著名字,卻不再有半點聯係。經曆過差不多三十年的風風雨雨,還能和阿拉提·阿斯木繼續著一份難得的友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這麼些年來,一直在文學的道路上堅持向前行走,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對文學的那份癡情從來沒有改變過。有一段日子,他曾做官做到了某個城市的市委副書記。他的文化素養和出色的雙語運用能力,預示著他會在仕途上有著讓許多人羨慕的未來。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那個可以帶來更多實惠好處的位置,在別人不能理解的目光中,回到了生養他的故鄉家,重新拿起了筆投入到文學創作中。這以前他寫小說是用漢語寫的,維吾爾族文化給他的文學滋養,讓他的小說與別的漢語小說有了明顯的不一樣。從敘事的方式到題材的選擇上,都帶給了眾多的漢語讀者們一種新鮮感和驚喜。本來他是可以一直這麼寫下去,並確立他在新疆文學中的地位。但他的骨子裏畢竟流著維吾爾人的血,因為語言的原因,他用漢語寫的小說很少能被本民族的同胞閱讀,這讓他有一種說不出的內疚和痛苦。於是,他重新回到安靜的書房後,繼續漢語創作的同時,也開始用他的維吾爾母語去寫他的小說。通過漢語,他讀到了大量的當代世界和中國的文學經典,從中得到熏陶和啟示,讓他對文學的形式和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以及用漢語創作小說得到文學的磨煉,使得他的文學表現力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從一個印刷工人到一個市委副書記的人生之路,又讓他看到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感受到了太多的愛恨情仇,日積月累,不自覺地就在他的腦海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文學素材的礦藏。聚集了多年的能量在短短幾年裏得到了充分的釋放,阿拉提·阿斯木用維吾爾語創作的長篇小說,一部接一部地問世了。他很快地就得到了維吾爾族作家和學者的認可,進入了當代維吾爾族重要作家的行列,他的作品也成了天山南北書店裏的暢銷書。從此,新疆文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因為他的創作和作品,又有了一個讓人興奮的亮點。我看不懂他用維吾爾語寫的小說,不知道他寫得怎麼樣。但我還是想肯定地說。它們一定是非常優秀的、這個結論是他用漢語寫的小說告訴我的。每次我在讀他的小說時,都會邊讀邊充滿感慨,一個維吾爾人是如何能把漢語運用到如此完美的地步。那種細微差別的準確描繪,那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的把握,是許多漢族作家們都難以達到的。但在他這裏都被奇妙地畫上了一個圓潤的句號。一個能用漢語寫出這樣精美之作的少數民族作家,當他在用自己的母語寫作時,自然會讓作品更加富有力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