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五年功與過(2 / 2)

民部之後是兵部,這並不是李治排的先後,可大家心裏都有數,現在的皇帝,雖然很重視軍隊,但似乎更加看重民生。況且兵部尚書正是李道宗,李道宗又怎麼會爭這個呢,所以民部理所當然的排先了。

李道宗的話很簡練,畢竟這裏有很多外人,他說的也有諸多不實之處。不過李治早已經明鏡於心,說出來,也不過是讓大臣們都知道知道,增加一下透明度罷了,若是效果好了,就開此先河,每年一結。功過大家評說,皇帝可將其作為官吏考核的參考。

李治自李世民手中接過江山,最令他滿意的,其實就是軍隊。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李世民對於軍隊的重視程度不用多說。貞觀年間有二十年在打仗,戰力保持的很好。而且為李治留下了一大匹將才,這也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若是李治不行穿越到了哪個和平年代,或者如宋朝有段時期那樣懦弱無人的年代,豈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俠客無刀劍相當嗎。

大唐以府兵建國,李治暫時無力改變,況且如今特定的曆史時期,自然是府兵更勝一籌,不過隨著大唐經濟的發展,這個兵種遲早要向募兵轉化。李治堅信自己隻要在有生之年能廣開商路,絲綢之路,海運貿易等等,說不定有可能能趕得上宋朝時期的繁盛。到了那時,府兵顯然就落後了。而李治如今的動作就是要將這兩個兵種轉化的適應期縮短,這樣才能在保持大唐的戰力的同時,平穩的將這塊過渡過去。

其餘四部自不必說,禮部本來主科考,可後來皇上親自委命他人做主考官,禮部隻是配合。沒有什麼大作為。吏部刑部也是一樣,倒是工部因為擴建芙蓉園,興建長安書院,著實風光了一把。

接下來就是三省、二台、九寺、五監的奏章,通通說完之後,已經過去了兩個時辰。

不過站在朝堂上的,不是能決定天下百姓命運的人物,就是帶著國家的榮耀來出使大唐的使者,眾人雖說心有厭煩,不過誰也不敢出聲。

李治對旁人都不甚留意,不過對土蕃的使者和代表阿史那賀魯的阿史那伊爾倒是注意了一下。不過凡是能代表國家外交的人,自然都不是等閑之輩,李治掃了兩人多眼,兩人就是裝作沒有發現一般,仍聚精會神的聽著大唐臣子的奏章。

朝堂之上,滿是對李治的讚譽和對大唐的強盛的喜悅。誰都不曾像李治一般,每每在最高興的時候,卻突然間能感到對前景的擔憂。

李治心知肚明,如今大戰剛過,人心思定,所以這個時期的統治者隻要有些腦子,都能將國家治理的差不多。看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哪一個朝代的第一任皇帝,史書上不讚譽上幾句?其實還不都是借了民心的;便宜。

這幾年來說有成就自然也是有些的,但李治明白,那還遠遠不到用來誇耀的地步。

從政治上,李治一統了政權,將軍權抓在手中。又將關隴士族幾乎打慘。不過還為給長孫無忌致命一擊,李治心裏就不踏實。可因為種種原因,直到現在,李治都沒有出手。

經濟上,借著李治腦袋裏的先進思想,管理理念。大唐的GDP增長迅猛,這放在其他皇帝眼裏,肯定要大喜上幾天。可李治不同,他每時每刻都在愁,愁自己的錢不夠花,他似乎陷入一個怪圈了,賺的越多,花的就越多。

文化上,李治幾乎沒有任何作為。當然,這也和李治剛剛登基有一定的關係,他還不太懂得如何引導文化的走向。但這幾年來,大唐的文人們大多沒有什麼出息。除了幾個特殊的人才之外,其他人全部千篇一律,毫無思想。

所以說,朝堂上看似歡聚一堂,倒不如說是李治演給別人看的一出戲,而大唐真實的狀況,卻沒有幾個人知道。

PS:學校垃圾的很,又斷網又斷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