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益州,也許會讓人聯想起諸葛亮的出師表,足可見益州在三國時代,就是兵家要地。而它的別名更多,錦官城,也是其中一個,想必這杜甫的“錦官城外柏森森”,會讓更多的人知曉,而從古至今,益州都有一個從來沒有變過的名字--成都。
益州地處大唐中腹靠西,隸屬劍南道。而劍南州府緊貼益州在北,以西為彭山,大江橫貫南北,將大唐與吐蕃分隔開來,隔江相望。此地借古巴蜀靈韻,地傑人靈,英雄輩出。不過在大唐時期,朝廷大多以隴右為主,此地三品以上,還未曾有。
不過說起益州,就不能不說說益州刺史冷思協,這可是個人物,冷思協是永徽四年科考探花,大唐人才輩出,探花也並不是那麼好考的,而且這個人,年紀輕輕,敢作敢為,是典型的幹練性人物。
行行複行行,從接到皇上密旨,沈從連夜趕往益州,在途中就已經將這些資料熟記於心,況且說起來,沈從與這冷思協,還頗有些淵源。
冷思協考中探花,可以說是波折重重,從永徽三年開始,冷思協就一直常駐在長安赴考,那個時候,由於朝廷裏張貼了幾次皇榜,弄得百姓都將科舉考試,當作頭頂大事。而讀書人也都意識到了,這科考可是他們平步青雲,升官發財的好機會。所以從者如雲,每年的春秋兩圍,長安的人口就會激增。
冷思協是南方人,對長安這樣靠近北方的城市的風土人情,遠遠不能習慣,所以剛去的時候,就一病不起,帶病考試的時候,被沈從撞見,這樣,兩個人就認識了。
“公子,什麼事情這麼急,馬上就要天黑了,還是歇歇吧,這幾天冷風冷雨的,身體要緊。”
沈從扮作了一個從鄉下來的讀書人,帶了一個小書童,這書童也不是熟人,不過是臨時找的。
“還是走吧,今天晚些,就能趕到益州了。”沈從有些焦急,聽聞從雲生死不知,而戰事交錯,如今已經不可開交,如何還能耽誤時間。
“公子,不說別的,就算我們趕到了益州也沒有用,晚上不開城門,我們進不去的。”書童有些不滿,又道:“況且益州如今亂的很,聽說蠻子已經打到邊上了,這附近說不定哪裏就冒出來,太危險了。”
沈從眼睛一瞪:“胡說什麼,蠻子怎麼可能踏上我大唐的土地,快些走,不要囉嗦,益州既然有戰事,晚上肯定有守城門的。”
“有守城門的又能怎麼樣,誰會給你個窮酸書生開城門。”書童嘟囔著,卻無法,隻好牽著馬,繼續向前走。
天色漸晚,官道上已經沒有了行人,不過沈從知道,上了這條道,怕是不會寂寞了。
果不其然,幾乎是每個半個時辰,就會有運糧軍行過,不過這運糧軍著實浩大的很,每次都是幾千人。
“咦,可是沈從兄弟嗎?”
又來了一撥,兩個人還是將馬牽到道旁,躲開運糧軍,不料這次裏麵突然傳出一個聲音來,明顯是認識沈從的。
沈從也算是個名人了,在皇上的駕下也幹過許多年,不過他幹的,幾乎都是比較機密的事情,所以本身就少與人交往接觸,這人既然能認得他,自然就不是普通人了。
叫了一聲沈從,從軍隊裏橫出一匹馬來,看那戰馬,渾身紅毛,掛著翎甲,威風的很。馬上的人也是,一身的盔甲,手裏執著一柄九尺長槍,當真是虎虎生威的將軍。
原來不是別人,正是皇陵軍的統領,段方。
段方是正三品,自然認識皇上身邊的人,剛好這次押送運糧軍,對路邊的人比較上心,當下一下子就認出來,走路的,不是沈從嘛。
沈從沒有料到竟然這等巧合,本來他是可以直接去找段方的,不過他的拿不準段方到底在那頭,所以隻能直奔益州而來,如今段方在此,事情就好辦多了。
當下沈從遣書童一人隨軍,而自己找了一匹好馬,和段方並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