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習慣樂觀對待生活(1 / 2)

關鍵詞 樂觀

所謂“樂觀”,就是“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麵,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兒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憂鬱症,他們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一般而言,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滿意、高興、喜悅、愛慕的積極情緒體驗;反之,孩子就會產生痛苦、憂愁、厭惡、恐懼、憎恨的消極情緒體驗。因此,要孩子學會樂觀,就要讓孩子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煩惱,重要的是樂觀的孩子可以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煩惱,盡快地走出煩惱,讓其一生在快樂積極的情緒中度過。

◎快樂其實並不難

現代家庭一般都隻有一個孩子,單元樓的出現又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交往,加上父母一般不放心孩子自己出門玩,導致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變得孤獨、不合群。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積極引導孩子主動跟人打招呼,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活潑開朗的,對於孩子來說,讓他們快樂地生活其實很簡單。

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的孩子,總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對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孩子的習慣除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長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際關係中,自然就會樂觀、開朗、積極、主動。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創造和睦友愛的家庭氣氛。父母經常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和關心,緩解孩子對人的冷漠;多與孩子一起遊戲娛樂,每天與孩子交流感情。在和父母一起遊戲娛樂中,孩子能學到一些與人交往的知識和技巧,特別是能體驗到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會更輕鬆,也增強了與他人交往的信心。

2. 為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父母要經常帶孩子一起到鄰居家串門,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讓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去同學家、鄰居家玩等。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對鄰居、客人要熱情、禮貌,這樣可以使孩子逐漸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良好習慣。

3. 帶領孩子參加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活動,讓孩子在與同伴的遊戲、外出遊玩中獲得樂趣,這對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是大有好處的。

4. 多和孩子交談。父母應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悶悶不樂時,無論多忙,也要擠出時間和孩子交談,鼓勵孩子表達心境。但父母切勿強迫、勉強孩子,而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高興,父母也很難過。並且引導孩子說出不高興的緣由,父母應耐心地傾聽孩子講述,然後“對症下藥”。實際上,很多悲傷一經講出,很快就消失了。

◎在心裏想著快樂

心理學家阿伯拉罕·林肯說:“隻要心裏想著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由此可見,快樂純粹是內在的,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所以,要讓孩子在生活中保持樂觀精神,就一定要讓孩子在心裏麵想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