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古王朝由勃固人建立,是蒲甘王朝瓦解後建立的一個緬甸地方割據政權。
勃固人屬孟族,這個緬甸之地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尤擅長從事水稻種植與庭院種植,作物手工業高度發達。
自蒲甘王朝為為蒙古忽必烈所滅。當時孟族就以勃固城為中心,複興了“漢達瓦底”勃固王朝,國力逐步邁向巔峰時期。
思洪發不知道的是,其實勃固王朝早就外強中幹,內憂外患了。
國中政局不穩,諸王奪權,加之土匪猖獗,甚至有王子被撣族移民刺殺的事情發生,國力日漸式微。
多迦逾華即位為王後,采取鐵血手段,血腥鎮壓了所有叛亂,並擊退了進犯壓境的北方撣族、緬族大軍,造成思洪發誤以為白古王朝如日中天的假象。
隻有多迦逾華心中才清楚,先前那一戰已經耗空了這個國家的最後元氣,勃固王朝正走在衰亡敗落的道路上,即便他想要振興祖宗基業,也已無力回天!
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剛剛結束征戰的勃固王朝還未來得及停歇片刻,便傳來了大明天軍進軍緬甸的消息。
大明帝國啊!
與這個龐大的猙獰巨獸相比,勃固王朝如同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
舉國投降嗎?
勃固王朝可是孟族人唯一一個王朝,最後一個善地,一旦投降或者滅亡,那他們孟族人可就徹底成為亡國奴了!
不甘,憤怒,卻又無可奈何!
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麵前,多迦逾華想不出自己還有什麼辦法挽救自己的王朝,挽救孟族人最後的信仰!
時間一天天過去,上緬甸逃民不斷傳回來消息,撣族阿瓦王朝投降明軍,並聯合明軍大軍壓境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勃固國。
朝臣將軍們因為此事爭吵不休,有的建議直接開城乞降,有的卻說應該先頑強地據城堅守,而後再無奈投降,這樣方能彰顯出孟族人的骨氣!
沒有一人提出誓死守城,應該誓死捍衛勃固人的尊嚴,拒絕投降,與明軍抗爭到底!
也許明軍空前絕後的強大,已經是人盡皆知之事。
在撣族阿瓦王朝已經率先投誠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絲毫勝算!
勃固王多迦逾華冷眼看著這可笑的一幕,始終未曾做出任何應答,自顧自地度過了最後一段最安寧的時光。
在他心中,那個由真正孟族人建立的勃固王朝已經死去了,留下的不過是一個空殼罷了!
直到密密麻麻的明軍兵臨城下,多迦逾華才做出了最終決斷:“告知明軍,如若不傷害我勃固子民,我勃固王多迦逾華,願舉國乞降!”
早就驚惶失措的大臣將軍聞言頓時欣喜若狂,自告奮勇地搶著去給大明天軍彙報這個好消息。
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大王始終不鬆口,他們也不敢私通明軍,這可是叛國背族的大罪,沒有人願意擔上這個罪名。
倘若國王不願降,那他們也隻能堅守此城,與明軍抗爭到底,最終城破人亡、闔族全滅罷了。
好在大王多迦逾華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切實地為百姓著想,並未做出一意孤行的蠢事情來。
惶惶不安間,他們如同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經曆了一次生死考驗。
於是乎,在明軍眾將瞠目結舌的注視中,勃固城城門大開,城頭之上豎起了白旗,在烈陽的映襯下顯得那麼刺眼。
“降了?怎麼又降了?思洪發,你不是說勃固人相當好戰嗎?”
李大牛極其不悅地咆哮道,將矛頭對準了思洪發。
後者恐懼地縮了縮身子,一臉無辜地看著他奉承道:“天軍雄威,無人可擋!”
思洪發也很無奈啊,誰知道多迦逾華是個毫無骨氣的懦夫,連象征性的抵抗都沒有,選擇徑直投降明軍,實在是軟弱無能!
顧仕隆親切地上前握住了多迦逾華蒼老的雙手,與其溫聲細語地商談著投誠細節,臉上的笑意傻子都看得出來。
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攻滅了兩大王朝,此次大軍注定會名震天下啊!
顧仕隆心情大好之下,連帶著看向思洪發的目光都溫和了許多,熱切地拉著二人的手緩緩走進了勃固城中。
大軍隨即開拔,依次進駐勃固王城,至此孟族再無政權存在,徹底湮滅在了曆史洪流之中。
三日之後,明軍兵分兩路,莫複山、李大牛、傅玉龍率三萬大軍進軍阿拉幹王朝,朱麒、朱麟、常鳳率三萬大軍進攻冬烏王朝,而主帥顧仕隆則坐鎮勃固王城,同多迦逾華與思洪發二人商定緬甸歸降之後的治理事宜。
相比於阿瓦王朝與白古王朝,阿拉幹王朝領地狹小,即便擁有著佛郎機人先進的火器裝備,也不可能是莫複山等人的敵手。
而冬烏王朝則處於新興發展階段,實力居於末流,且其國王莽瑞體曾是緬甸宣慰使世襲,朱麒等人前去以招撫為主,如若不成將其踏平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