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楔子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北方曹氏與河北袁氏爭奪北方,於官渡展開決戰。

袁氏“四世三公”之家,袁紹,袁本初出身煊赫世家,門生故吏滿天下,威權甚重。且雄踞冀州、幽州、青州、並州河北四周之地,占據北方戰略要地,可謂兵多將廣。兼之北方有烏桓、鮮卑依附,南有黃河天險,正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真正的北方第一世家,號令群雄,莫敢不從。

而曹操於董卓之亂逃離京城,東歸故裏,以曹氏、夏侯氏等豪強大族極其佃客、部曲為基礎,組建了自己的軍事集團,以袞州為基地,深固根本,逐漸擴大勢力範圍。迎漢獻帝於許,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天下。在黃河以南,鯨吞各方割據勢力,成為唯一一個能與地廣兵多、雄踞河北的老牌豪強袁氏逐鹿中原的新銳力量。

時人莫不以袁氏為強,曹雖漸強,然袁氏積威甚重,難掠其鋒。

官渡之戰,袁氏挾雄兵百萬,兵力五倍於曹操。氣勢洶洶,意圖一舉滅曹。惜哉,袁本初誌大才疏,色厲膽薄,寬而不斷,好謀略少決斷,非統帥之才。幾次錯失良機,殆誤戰機,使得大好局麵毀於一旦。且禦下不嚴,法令不立,軍紀寬泛,兵多驕傲怠惰。

而曹操卻禦兵甚嚴,指揮高明,長於謀略,且善於決斷,具不世之才,手下青州軍亦為虎狼之師。

曹軍兩次奇襲,袁軍輜重損毀,而袁本初於緊要關頭亦決斷錯誤,剛愎自用,損失了戰機。大敗於曹操,卷殘兵逃竄,氣急攻心,逝於歸途。

此戰一舉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獨霸實力。之後的四五年,曹氏徹底肅清了袁氏殘餘勢力,震懾烏桓鮮卑,滅了袁紹三子。自此獨霸中原,一統北方。

自此一戰,曹魏在三國曆史發展中始終占據優勢地位。曹操雄踞河北四周,讓還了袞州,統一了大半個北方和中原地區,餘下未被控製地方,西有馬超、韓遂占有的關中和隴右,南有劉表的荊州,東南則有孫權占據的江東。此時的曹操,還在收攏北方勢力,具有保境安民的思想,主要精力在於發展北方,暫無兼並南方的統一野心。

曹操戎馬一生,麾下諸子亦曾隨軍。

建安九年二月(公元204年),袁尚(袁紹長子)又攻打袁譚(袁紹第三子),隻留下蘇由、審配守衛鄴城。曹公率兵到了洹水,蘇由投降。

一到鄴城,曹操立刻下令攻城,於城外堆起土山,挖掘地道。武安縣令尹楷駐守毛城,保護通往上黨的糧道暢通。

四月,曹公留下曹洪攻打鄴城,自己帶兵攻打尹楷,打敗後又回師鄴城。袁尚的部將沮鵠守衛邯鄲縣,被曹軍攻克。易陽縣縣令韓範、涉縣縣長梁岐獻城投降,賜給他們關內侯的封爵。

五月,曹軍毀去土山和地道,繞鄴城挖了一圈大壕溝,挖開漳水河淹灌鄴城;城中的人餓死了一大半。

七月,袁尚回兵救鄴城,眾將都認為:“這是回返駐地的部隊,人人都會奮力作戰,不如避開他們。”

曹公說:“袁尚如果從大道上返回,說明他們尚且還具有拚死一戰的士氣,我們暫避鋒芒;如果沿著西山小道而來,說明他們對於此戰並無信心,這次就會被我們捉住。”

袁尚果然沿著西山前來,靠著滏水河紮下營寨。半夜裏派兵偷襲圍城的曹軍。曹公迎戰袁軍,大敗袁軍,並下令乘勝包圍他們的營寨。

還沒等到合圍,袁尚就害怕了,派原來的豫州刺史陰夔和陳琳求降。曹公沒有答應,加緊圍攻。袁尚連夜逃走,退守祁山,曹軍追擊不止。

袁將馬延、張青等人臨陣投降,袁軍瓦解,袁尚逃往中山國。曹軍繳獲了袁軍全部輜重物資,還得到了袁尚的印章、綬帶、符節、斧鉞,又讓袁軍降兵舉著這些東西給他們城中家屬看,城中人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