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成為天才的條件(1 / 3)

“人無完人”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也許別人的優點恰是自己的缺點,別人的缺點也恰是自己的優點;也許別人的優點能襯出自己的不足,別人的缺點能告誡自己要努力。天才懂得看人如觀己,借別人之長來補己之短;看己亦觀人,審視自我,使自我徹悟,對自己也是一個提高。

一、懂得借鑒的夫才

借鑒總會省卻很多的時間,這個世界上缺少的其實並不是天才,而是缺少懂得借鑒的天才,當一個天才巧妙地借鑒了他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也許他就成功了。

俗語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長處,也都有它自己的短處。每個人都應學會借鑒,使自己能夠借鑒其長,得以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鑒他人,審視自我,是完善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必要途徑。

“人無完人”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也許別人的優點恰是自己的缺點,別人的缺點也恰是自己的優點;也許別人的優點能襯出自己的不足,別人的缺點能告誡自己要努力。

天才懂得看人如觀己,借別人之長來補己之短;看己亦觀人,審視自我,使自我徹悟,對自己也是一個提高。

開闊眼界,學會借鑒他人。誰都不敢保證自己的所學是最多的,每一個人都有認識的局限性;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是永遠的贏家,每一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是最完美的,每一個人都有缺陷的一麵。所以,學會借鑒,通過學習,發現自己的不足,找準自己的缺點,看到他人的長處和優點,用自己擁有的長處去糾正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完善自我,就會創造出讓人自豪的成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勇於經營,將會使自己的人生增值,所以要看清自己,敢於進取。

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極致,我們將會擁有更為精彩的人生和明天。

二、懂得發現的天才

有很多父母,總認為別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別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他們永遠不會主動發現孩子身上閃光的地方。

有位父親經常給一位老師打電話談論他的孩子,回回說的都是孩子的缺點,老師問:“你的孩子就沒有一點兒優點嗎?”

這位父親居然回答:“我告訴您吧,他一點兒優點都沒有!”

老師生氣了,對他說:“你不配當爸爸,你想好你孩子的優點再找我吧!”

請爸爸媽媽相信,每個孩子都是金子。

發現孩子的優點有三個辦法。

辦法一:發現不同點愛迪生上小學時,學校買來了新教具,他很好奇,便全給拆了,卻又裝不回去,氣得老師請來了他的媽媽,說:“你的兒子太愛拆東西了,你要讓他改改這個毛病!”

“我觀察兒子很久了,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歡拆東西,你讓他改掉這一點,那我兒子不就跟別人一樣了嗎?”

喜歡拆東西,其實就是好奇心強,是智商開發的動力。由於受到媽媽的鼓勵,愛迪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強,終於成為20世紀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之一。所以說,沒有愛迪生的母親,就沒有愛迪生的成功,是她發現了兒子的與眾不同之處,發現了兒子的才能,也保護了兒子可貴的好奇心。

那麼,你的孩子有什麼才能嗎?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嗎?如果你還沒有發現,你就有可能埋沒一個天才,盡管你是無意的。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之處,這個不同之處也許就是他最出眾的地方。

辦法二:發現閃光點有個學習不太好的學生,上課特別愛舉手,可叫他起來回答,他又不會回答。

老師表揚了他的積極性,並且跟他訂下“君子協議”:“以後老師再提問的時候,如果會回答,你舉左手;如果不會回答,你舉右手。”

老師心裏有了底,以後上課就抓住這名學生舉左手的機會,讓他回答問題,並經常表揚他。從那以後,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漸變好。

孩子天天在長大,天天在進步。父母和老師要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去發現他的閃光點,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

辦法三:發現動情點父母要與孩子為友,要去發現孩子的真誠,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有一個孩子正在大學讀書,新年沒回家,給父親和母親寄來了他畫的賀卡:一隻笑容可掬的黑猩猩,左手拿著香蕉皮,右手敬著禮。

母親招呼父親說:“哎喲,你看你兒子畫得多好啊!”

父親過來看了看:“哼,不好好念書,淨畫這個!”

話音剛落,母親就發現賀卡上有一行小字:“爸,請不要說‘不好好念書,淨畫這個’。這可是我業餘時間畫的。”

父母都笑了。

家庭生活中,人們常常遇到的是細微小事,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閃爍著真誠和愛的情感。善於發現它,是使家長走近孩子並與之溝通的法寶,也是我們教育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法寶。

三、社會的寬容,天才的誕生

談到“和諧發展”,應該有不同層次的含義,學生要和諧發展,教師、學校也要和諧發展,整個教育係統也需要和諧發展。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主旋律,其他條件的和諧發展都是為學生的和諧發展服務的,是根本也是條件。學生怎樣才會在學校教育下實現和諧發展呢?

要知道“和而不同”才能“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所以,專家認為在教學中對孩子們的寬容最能產生和諧、產生成效,即所謂的“親其師,而信其道”。

《教育需要智慧》一書中提到了寬容造就人才,並以華羅庚、錢鍾書等為例子作了充分的論述。兩位分別在理科和文科上有著偉大建樹的人物就曾得益於教育的寬容。否則,如果一味地求全責備,讓他們都要全麵成才的話,我們可能就會失去這兩個學界巨擘。因此,當我們注重孩子全麵發展的同時,更應該突出注意對人的先天素質的區別對待,不用追求全麵成才,也許寬容會使我們造就更多的精英人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例子也給予了充分的證明,有了寬容的選才方式,我們才能聽到更多如阿寶等歌者愉悅悠揚的歌聲,才有了如丁俊暉等天才體育明星精彩的競技水平的表演,不求全責備是我們教育和諧發展的經典奉獻之一。

和諧發展不同於全麵發展,也不等同於素質培養,它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形式,做到“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需要明白“和而不同”。人人都可能有長處的反麵就是人人都可能有短處,所以我們要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就需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和而不同”。像買東西一樣,人們常說聰明人“隻買對的不買貴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對人才的培養也是一樣,我們要推動教育的和諧發展,就應該重點將學生的和諧發展得到落實,那麼要使學生得到和諧發展,就應該注重“和而不同”,選擇適合的教育方式、方法,選擇適合的發展之路,追求全麵發展的提高,追求素質特長的塑造。同時,更應該以寬容的心態,正視“和而不同”,目標因人而異,要因材施教,才能做到“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校園裏一些小例子很能說明這一點,強調為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同時對其他素質也不能忽視,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潛質,例如,在校園文藝明星評選的現場,你會發現那些平時在課堂上一片愁容的孩子突然之間來了生氣,大放異彩;在運動場上的競賽中,你同樣會看到一樣的燦爛洋溢在一些學習平淡無奇的孩子臉上。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如果你提供的機會越多,就會發現原來這些孩子中間蘊藏了越多的智慧和能力,這就是多元智能的體現。因此,我們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多元的,方法更應該是多樣的,培養目標更應該在寬容的基礎上廣泛建立,令人人諧而有致,和而不同,手指在不同音鍵上跳躍才會彈奏出更和諧動聽的樂章。

以寬容之心善待孩子。

有這樣一則寓言,說的是兩匹馬同行,一匹馬將另一匹馬的脖頸咬傷了,結果被咬的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馬。雖是一則寓言,卻揭示了天地間動人的品德,那便是寬容。

“寬以待人”、“寬大為懷”,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當今立足於社會、求得更好的發展的前提。要做到“寬容”,必須有寬廣的胸襟與全局的眼光,必須破除等級觀念。教育,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和呼喚,是對人的潛質的開發和拓展。它應該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地生長!這種生長,需要一種平和的心態,種智慧的想象,一種獨特的魅力。因此,為師者需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接納學生。

寬容,是一種自由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他們的言行與規範要求不那麼合拍,不那麼中規中矩。一些同學“耍小聰明”、“出風頭”、“目無師長”、“鑽牛角尖”、“異想天開”,作為老師千萬不可置之不理、輕易否定,甚至一棍子打死。殊不知,求異思維正是一粒等待破土的“創造”的種子,這粒稀罕而柔弱的種子隻有在教師寬容的嗬護下才會生根、發芽、長大成才,任何一點兒壓抑冷落都可能使它窒息、腐爛在泥土裏。寬容的教師會努力營造出寬鬆的氛圍,使學生的天性與思想不受人為的局限,並總是以欣喜的心情關注那些愛幻想、喜歡標新立異、有獨特見解的學生,緊緊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靈光,以此為契機,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鼓舞引導學生懷疑權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和時間,調動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並精心地嗬護學生獨立創新思想的幼苗,使學生得以充分自由地發展,輕鬆地在活潑的學習中成長自己。這種教育寬容的營造,就如教育家誇美紐斯所言:我們應該模仿天上的太陽,它把光、熱與生氣給予整個世界,讓凡是能夠生存、興旺和發芽的東西都可以生存、興旺和發芽。

寬容,是一種教育的智慧。真正意義上的教師並不希望學生在一夜之間成才,因為他知道“羅馬不是在一夜之間建成的”、“長城不是在一年中建造的”。就像生活使人們深刻地感受到“吃飼料催熟的雞永遠不如自然狀態中生長的雞”那樣,優秀的教師總是在與學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真誠的期待,這種期待是一種發自為師者內心的真正的寬容。

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帕瓦羅蒂,從小個性怪異,叫聲刺耳,非常令人討厭。可他的爺爺卻注意到他的天賦,所以每當他引吭高歌、歌聲震耳時,爺爺就會把他抱到桌子上大加讚賞。我們為什麼不能學學這位爺爺,以欣賞的眼光去關注那些有個性的學生,寬容他們呢?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可塑之材,尊重他們的誌向,順應他們的個性,依據學生的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柳宗元曾以種樹為喻,揭示了育人的道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隻有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施以與之相適應的引導,才能使其潛在的資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果“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撫”,甚至“抓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則“木之性自以離矣”。育人如育樹,這種操之過急、不聽科學的教育,隻會使學生的天性受到損傷,嚴重者甚至夭折。所以,為師者應以一種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諒學生目前的落後,用發展的眼光相信學生日後的優秀。

寬容,是一種成長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是讓他人又一次加深他是一個壞孩子的印象。”細思量,的確如此。凶神惡煞地批評一個孩子,除了使教師們的憤怒、不滿情緒得到宣泄以外就再無其他好處了。

有一位男同學,他的語文成績非常好,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棒,經常有文章發表在校刊上。他的理想是當一名作家。也許是恃才傲物,他的性格特別倔強。一次上數學課,教室裏靜悄悄。

這位男同學卻與同桌小聲交談起來,數學老師或許是為了壓壓他的驕氣,便怒斥道:“×××,站起來,別以為你成績不錯,便可以肆無忌憚!”隻見這位同學站起來後臉陰沉得可怕,一節課下來,一聲不響。自此以後,在課堂上,他不是低頭看小說,就是抬頭看窗外,學習成績也因而一落千丈。一個美好的理想被扼殺在一句極不理智的訓斥當中。

試想,當時老師如果能多一點理智,多一分寬容與理解,那結果將不會是這樣。所以,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試著去理解他們,再采取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導他們認識缺點,改正錯誤,不斷成長。

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詞:“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我們應該學會對別人表現寬容……”學會寬容,多一分寬容,多一些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去思考:還有什麼比理解、信任、尊重更讓人歡欣鼓舞呢?

四、培養多方向的交流習慣,打開天才的心扉

在這個喧囂的城市,快速的節奏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溝通、交流像撕不破的網,觸手可及,卻遙遙無期。

語言是可以點起篝火的柴,可是有多少人用語言來打動這冷漠的世界,來說服愈發生疏的心靈?也許還能做的,隻是用蒼白的文字,喚醒沉睡的希望,打開緊閉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