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田間常能見到一種野鼠,叫做倉鼠。別看它個不大,可是搬運糧食的本領卻不小。它腮幫子裏有兩個特殊的頰囊,能夠伸縮一次可以裝好幾粒大豆或花生米。難怪有時在一個倉鼠洞裏可挖出好幾斤的糧食來哩!為什麼倉鼠要貯藏糧食呢?
原來是為了過冬,動物過冬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動物靠遷移,有的動物靠冬眠,也有不少動物留居在原地過冬天。留居原地過冬的動物靠它們厚實的皮毛,冒著嚴寒的來尋找食物,但冬天覓食比較困難,因此,它們就有一種貯藏食物過冬的習慣,倉鼠就是這樣的一類動物。
其實大部分齧齒動物都有貯藏食物的習性,例如東北地區亞寒帶針葉林中生活的鬆鼠,每年到了秋季,總是忙忙碌碌地貯藏食物準備過冬,它們會把蘑菇銜到鬆樹頂上的樹叉間去晾曬,這樣風吹雪打也不會掉下來。它們還將采集來的鬆子埋藏到土裏,以備冬天食用。
在動物園我們都看見過梅花鹿,你是否注意到它身上的花斑夏天與冬天不一樣,夏天有花斑,冬天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哺乳動物的毛不是終生不變的,有的一年換一次毛,而大多數一年換兩次,一般為春季和秋季。這些動物在自然界長期生活中,它們的毛色會產生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色。即在自然景色色調較濃的夏天,它們的毛色會隨之較深;冬天,自然景色較淺淡,它們的毛色也較為淡些。而且夏天天氣炎熱,動物的毛被稀而薄;冬天寒冷,它們的毛被就厚而密。
梅花鹿一年換兩次毛,當從冬毛換成夏毛時,在身體上有一部分毛是白色的,而且全身的毛被較薄,由這些白色毛構成的斑就特別明顯,因此就能清楚地看到它身上的白色花斑。到了冬天,梅花鹿從夏毛換成冬毛,一方麵整個毛底色淺,另一方麵白色毛變少,毛被又厚又密,把花斑遮蓋住,所以在冬天斑點便不顯著,也就不容易看出來了。
假日我們到草原去旅遊,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可見一群群的山羊在吃草,你可以看見它們的糞便都是球形的,圓滾滾地散落在草地上。
其實山羊、羚羊、鹿、兔子和老鼠等這些食草性動物排泄的糞便都是球形的,因為它們以草為食。可是牛也是食草動物,排出的糞便為什麼是稀溜溜地不成形呢?
我們知道,人或動物吃進的食物要先在胃裏被研磨碎後再送入腸內進行消化和吸收,最後變成營養維持生命的活動。腸又分為大腸和小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靠小腸來完成的。小腸的上端和胃相連下端和大腸相通。大腸主要是通過被小腸吸收完後的殘渣。大腸與肛門相通,由肛門將糞便排出體外。與大腸相比,小腸細而長,約占全長的五分之四。
由於山羊、鹿、和兔子等的小腸皺折小吸收麵積大,因此,食物的渣滓都很細,糞便自然又圓又小了。相反,由於牛的小腸皺折大,不易充分吸收,所以糞便不易成形,自然也就顯得稀溜溜的了。
水牛、顧名思義就知道它是喜歡水的。夏天,它常常喜歡把身體浸在水裏,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水牛的祖先是生活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這些地區的氣溫很高,夏天的溫度可以接近40℃。而水牛的皮又很厚,汗腺不發達,不大會出汗,無法利用汗來散發體內的熱量,把身體浸在水裏,利用水來散發熱量,就可以維持正常的體溫。
水牛祖先的這種特性和水牛的生理組織形成了水牛喜歡水的習慣,所以每當夏天氣溫超過30℃時,特別是經過一段時間耕田勞作以後,它的體溫上升,感到悶熱難奈時就喜歡朵在水裏,用水來降低體溫。同時,夏天裏蚊蠅、牛虻特別多,水牛鑽在水裏也可以減少蚊蠅牛虻的叮咬。
在南方,水牛是農民的好幫手,拉犁耕田,力大無比,而且從不偷懶。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雖然比較高了,但是,農民依然十分喜歡水牛,別看它是一個龐然大物,性格卻非常溫順,牧童塵在它的背上也能安然無恙。
異性相互吸引這是動物界的一個普遍規律,最主要是表現在兩性生殖活動之中。生殖活動一般都是由雌雄雙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但是在動物界裏,竟然還有些雌性借新婚之機把自己的“丈夫”吃掉的。螳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每年秋季是螳螂的繁殖時間,在茂密的草叢中成雙成對的螳螂在交尾。有時在交尾過程中,雌螳螂會突然轉過頭來將雄螳螂的前肢吃掉。為什麼雌螳螂會有這種行動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雌螳螂為了滿足自己機體內部的營養需要而造成的。螳螂慣以捕食各種昆蟲為生,其食量之大使許多肉食昆蟲望塵莫及。平時,雌螳螂的食欲食量就超過雄螳螂,在交尾時期,雌螳螂的食欲更旺盛出於自身的需要,它將雄螳螂的一部份肢體吃掉,以此為繁育後代做養料。
也有的科學家認為,雌螳螂吃掉雄螳螂完全是由饑餓狀態引起的,如果一隻雌螳螂在交尾之前已經飽餐過,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非常有趣的是被吃掉頭部及前肢的雄螳螂,雖然僅有殘存軀幹,但仍能繼續進行交尾因為雄螳螂殘體的神經組織仍能支配其生殖器官的功能。
在海洋裏生長著一種能發光的動物——水母,它的種類非常多。櫛水母遊動的時候能發射出藍色的光;霞水母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光芒;而帶水母的四周及中間部分分布著幾條平行的光帶,彎曲前進優美動人。
自然界裏有許多動物能發光,它們大多體內含有熒光素或熒光酶,經過氧化作用就會發出光來。而光的強弱同熒光素的含量成正比。
但是經動物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水母的發光係統不同於其它動物,它是依靠一種叫做愛克林的奇妙的蛋白質來發光的,這種愛克林在水母體中含量越多,發的光就越強。
愛克林的發光不受酶抑製劑或其它因素的影響,但是隻要碰上鈣離子就能發出強藍光來,同鍶離子作用發出來的光較弱,除此之外,再也沒有物質同它能起反應作用了。
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曾從水母體內提取出這種發光蛋白質,每隻水母平均隻含有愛克林50微克。他們又從發光蛋白質中分離出1毫克的發光團。這種發光分子中有一種特殊的結構要素——氨基吡嗪環,它能吸收極短的紫外線。因此,不同種類的水母所含發光分子不同,吸收紫外線的能力也不一致,因此發出的光的強弱也不一樣。
雨後天晴的菜園裏,常可看見蝸牛出沒,趴在菜葉上,為害蔬菜和農作物,所以它是有害的動物。
蝸牛是生活在陸地上的腹足類軟體動物,它在爬行時用足緊貼在別的特體上,足部肌肉作波狀蠕動,緩慢地向前爬行。
蝸牛的足上長有一種叫做足腺的腺體,足腺能分泌出一種粘液來幫助它爬行,因此在它爬過的地方,就留下了一條粘液的痕跡。這種粘液的痕跡幹了以後,就形成了一條發亮的涎線——也就是我們看見的白道了。
蝸牛在冬眠或夏眠時,足腺分泌出來的這種粘液在殼口形成一個薄膜,把身體嚴密地封閉在殼內,等到外界環境適宜時,再破膜而出來活動。
當外殼口部意外破損時,粘液在未破損的部分將身體封閉起來,一般時間後破損部分自行脫落,形成一個較小但卻完整的殼體。這種足腺粘液的功能多麼奇特呀。
雄蟋蟀在格鬥逞強,占領巢穴的時候會得意地鳴叫,但是,它們主要在繁殖求偶期間鳴叫得最歡,而雌蟋蟀並不會發聲,但是它能夠聽到雄蟋蟀發出的求偶聲,並循聲來到它們的身邊。
有人認為,雌蟋蟀並聽不到鳴叫聲。而是依靠嗅覺嗅到雄蟋蟀釋放出來的氣味才找到雄蟋蟀的。
經過有關人員的研究證實,雌蟋蟀的確是被雄蟲的叫聲吸引過去的。那麼雌蟲究竟是怎樣聽見雄蟲的求偶鳴叫聲的呢?原來,蟋蟀的耳朵長在前足的膝部下邊,表麵有一對鼓膜,鼓膜的下麵排列著幾十個聽覺感受器細胞。這些細胞接受到空氣中傳播的聲音,通過聽神經傳送到中樞神經係統中的前胸神經節。雌蟋蟀對5幹赫茲左右的聲頻反應最靈敏,而雄蟲求偶時鳴叫的發生頻率恰好為5千赫茲。
可是,雌蟋蟀的耳朵間的距離隻有一厘米,左右,這樣小的間距,對不同方向來的聲音的強度差異分辨力極小,無法幫助雌蟲找到雄蟲。原來,雌蟋蟀身上還有一個氣管係統,它能夠使兩耳間的聲音差異增大,它的氣管就成了聽覺係統的放大器了。據研究,雌蟋蟀的氣管係統經過長期進化,其共振頻率已接近了雄蟋蟀求偶鳴叫聲的頻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