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草書,是人們為了書寫便捷而創造的一種筆畫連綿、結構省簡的字體。草之本意,在古時含有草率、急就、草創、草稿、非正式的不成熟的意思。正如《宣和書譜草書敘論》中所說:“草之所自,議者紛如,或以為槁草之草,或以為草行之草,或以為赴急之書,或以為草昧之作,然則謂之草,則非正也”。對於草書,從廣義而言,凡圖快而書寫潦草的字,皆可稱為草。它包括各個時期、各種形式的草書,如草篆、草隸、章草、今草等等。狹義的說,則是楷與篆、隸、真、行都不相同,而有一定法度,獨具體勢,自成係統的一種字體。包括“章草”、“今草”。章草又稱“隸草”,它是伴隨著漢隸通行而產生的一種帶有隸書筆意的草書。唐張懷瑙說:“章草即隸書之捷。”宋黃伯思又說:“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廣章草在從隸書衍變的過程中,逐漸把草法條理化,但仍保留了某些隸書的用筆,收筆之處,猶存挑法。後人把這種新字體稱之為章草。至於為什麼命名為“章草”,說法不一,莫衷一是。今草諏是以楷書為其正字的一種草書。
今分舉其要,作專題論述,以供參閱學習。
一)章草簡說
章草”在書法史上呈現過燦爛之景;在今天仍有著釋放不盡的藝術能量。
章草是古老的草書,保留著隸書的法式,橫劃上挑,左右波磔分明,字字區別,不相連續。
章草按藝術風格可分為二類。一類是以皇象《急就章》為代表的典範章草;一類是以陸機《平複帖》為代表的古拙章草,竹木簡中那些處於章草胚胎階段的字可粗歸此類。
對於“章草”這一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史遊作《急就章》,得名”之說;有“因章帝愛草書,故名”之說;有“杜度善章草,章帝詔使草書上事,故名”之說;有“此體結構彰明,故名”之說;有“此體與‘章程書’同義,故名”之說;有“此體具條例、備法則,故名”之說。此中說法,有些明顯站不住腳,有些似乎有些道理,但僅是推測而已。
任何一種字體都存在著正體和草體互相派生,互相影響的關係。兩種正規字體不是直接嬗變的,必須經過中間的草化階段。每種新的字體往往發端於下層吏民潦草不整的手跡,經過一個漫長的成長時期,由士大夫書家加以雅化規範,最後才形成的,章草也正是這樣,原脫胎於薄:、隸,把符號進一步減省而成,應該說它的出現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新陳代謝是事物的法則,當它和隸書共同繁衍出今草而後,卻從實用領域中引退了出去,然而在藝術領域中它的餘熱猶熾,光彩仍然閃爍照人。
章草產生於秦末漢初,盛行於兩漢魏晉,唐始衰落,元明複出,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興起來。
漢朝,篆隸草行楷諸體出現,三世同堂,各司其職。年老的篆書退居二線;年富力強的隸書當家作主;章草作為隸書的變體義不容辭地極盡“佐弼”之責。它受寵於朝野,盛極—時。善此者比比皆是,杜度是史載最早的章草藝術家。崔瑗、崔鉦父子,也以此稱著。張芝章草學杜、崔,又有出藍之譽。
三國,皇象阜草冠絕一時,承前啟後,影響深遠。鍾繇也擅精此體。
西晉,索靖的章草藝術登峰造極,和衛璜並稱“一台二妙”。東晉,人們對章草還是情意篤厚,羲獻父子,衛鑠俱是深諳能手。
唐宋,書家輩出,但工章草者絕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此恐是顏師古不傳章草之過。
元朝,唯趙孟額複古工章草,雖孤掌難鳴,但究竟不絕如縷。
明朝,較多書家染翰,以“三宋”稱著,其中宋克獨善章草,最為出色。
清初,碑板大興,章草又被湮沒。清末,簡帛書出土,章草才又複興,湧現出了沈曾植、王遼等一批章草名家。迄今擅於此道者則大有人在矣。
皇象
皇象,字休明。三國吳廣陵江都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工書,尤善章草。其書和嚴武的圍棋、曹不興的畫、趙達的法術等並稱“八絕”。不少書評家認為其章草書稍遜張芝,索靖、二王;但包世臣有異議。《書品》列其章草“上之下”。《書斷》雲:“象草書人神,八分人妙,小篆人能;章草師杜度廣《集灰續誌》雲:“象書獨步漢末。”
皇象傳世書還有《急就章》、《文武帖》、《頑閣帖》,篆隸大字《天發神讖碑》;著述《淪草書》。《急就章》為其代表作,現存鬆江本為唐華、明刻本,盡管補600餘字,但從中總可窺見漢魏章草風範。
急就章》筆勢緩紓自然、勁氣內斂,實而不拙,文而不浮;字型扁方,結字寬博,靜中寓動,基本筆劃平直,也有連筆環繞,形成屈曲盤繞之勢,“似龍蠖蠻將,伸盤複行。”劉宋羊欣日:“皇象能草,也稱沉著痛快”。此評極為中肯。初攬其書字字形體相仿;細味,卻個個不同,耐人品嚼,正如張懷相所雲:“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