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初建於東漢,相傳古天竺(印度)國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於短期內在世界各地修塔84000座,分葬佛祖真身舍利(舍利,梵文音譯,意指死者火葬後的殘餘骨燼。釋迦牟尼的遺骨稱為“佛骨”或“佛舍利”),法門寺塔即為其中之一,被尊為“聖塚”,並因此名揚四海,成為專供宮廷帝王朝拜的皇家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初建時名“阿育王寺”,唐代改為“法門寺”。

最盛時占地百畝以上,有24院,僧眾3000餘人。在法門寺曆史上,舉行過八次大規模的迎奉佛骨儀式,其中以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20年)唐憲宗迎佛骨到京師的那次最盛,扶風至長安300裏途中,兩旁善男信女們沿途頂禮膜拜,京城內萬人空巷,爭睹佛骨。“佛骨至京師,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垣數十裏,儀巳之盛,過於郊祀”,時官居刑部侍郎的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為勸阻此等勞民傷財的荒唐事,上書《論佛骨表》。

誰知唐憲宗閱後大怒,定要將韓愈斬首,經眾臣苦諫才免其一死,貶為潮州刺史。韓愈悲憤滿懷,寫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詩句。

法門寺塔原為四層,至明萬曆七年(1580年)重建十三級八麵磚塔,題有“真身寶塔”四字,共有佛龕88個,銅鑄造像104尊,是佛教造像藝術的珍品。1981年8月24日,寶塔西半邊崩塌。1986年4月2日清理塔基時赫然發現沉睡於地底1000多年的地下瑰寶,使無價之寶得以重見天日。其中最令全世界宗教界人士振奮的是在地宮中連續發現了四枚佛指舍利。1986年5月5日發現了第一枚佛指舍利,而這一天正好是釋迦牟尼誕辰2553周年紀念日,此後又發現了三枚。據專家鑒定,這四枚佛指舍利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能觸摸得到的釋迦牟尼舍利真身,其珍貴可想而知。隨著法門寺的重新開放,這裏將成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朝拜的宗教聖地。

除佛指舍利外,法門寺塔地宮還一次出土了大批唐代稀世珍寶,有121種工藝絕倫的宮廷金銀器,400多種(枚)玲瓏剔透的珠玉寶石,17種晶瑩照人的玻璃器皿,16種“秘不示人,專窯製造”的瓷中珍品——“秘色瓷”,以及包括武則天繡裙在內的400餘件編織精巧、色彩絢麗的唐代絲綢織品。這些珍寶一下子創立了幾個“中國之最”和“世界之最”:出土的唐代絲織珍品無論是在數量品種上還是在質地工藝上,都遠遠超過以前在“絲綢之路”發現的零散碎片,其中“織金錦繡”中的“撚金絲”加工技術所達到的水平,是現代最先進的工藝亦難以做到的;“秘色瓷”

的出土,使這種已失傳千餘年的瓷器產生的年代,從已知的五代時期提前到了唐朝;鎏金茶具的出現,證實了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等等。

法門寺地宮的發現,使西安市形成了“鳳凰展翅式”的旅遊格局:東有秦皇陵兵馬俑,西有法門寺作為雙翼,西安市區古城及其周圍群星般的古跡則是鳳身,它們集中展示了中國古老而迷人的文明史、文化史和宗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