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王城的附近還有一些早期的吳哥古跡。班迭斯雷廟(又稱女王廟)是一座以精美著稱的小型廟宇,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它以精美絕倫的石雕和壯麗莊嚴的建築,成為東方藝術的瑰寶。這座王宮建於公元967年閹耶跋摩五世時期。公元14世紀,柬埔寨屢遭鄰國侵擾,被迫遷都龍韋。至此,這座宮殿就淹沒在莽莽林海之中。直到1914年,法國的一位地理學家在荔枝山一帶勘察地形時,才發現了它。

女王宮的名字從何而來呢?有人說,它是女子建造的,因為每塊石頭都雕有玲瓏剔透的各種花紋圖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隻有心靈手巧的女子才能創造出如此精美的藝術品;也有人說,它是後妃居住的宮殿。吳哥王朝時期,柬埔寨經常與鄰國發生戰爭,因此在遠離吳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宮殿,為在戰爭期間藏匿後宮佳麗。

據碑文所載,女王宮原名為“濕婆宮”。公元5世紀時,婆羅門教從印度傳入柬埔寨,之後,此教發展迅速,公元9—10世紀達到極盛時期。婆羅門教信奉濕婆神,因此篤信教義的閹耶跋摩五世於10世紀中葉建造了這座氣勢宏偉的“濕婆宮”。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濕婆神,南麵一座供奉梵天神,北麵一座供奉毗濕奴神。當時,這裏便是柬埔寨的宗教聖地。每年柬埔寨陰曆4月29日都要舉行聖浴儀式,善男信女們來到“濕婆宮”,在流經宮前的暹粒河中淋浴,以洗滌自己身上的罪孽。

吳哥寺是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古跡,也是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觀。寺的主體建在一座砌的台基上。台基分為三層,第二層四角各有一小塔,各層四邊都有石砌回廊和石雕門樓,最上層築有五座蓮花蓓蕾似的尖塔,中央最高者離地65米。柬埔寨將它作為國家的象征,繪於國旗之上。這些寶塔象征著印度教和佛教神話中的宇宙中心和諸神之家,稱為“山廟”。當時的國王都要修一座山廟作為死後的墓地,吳哥寺便是它的創建者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建於1112年—1201年,又名吳哥窟,包括十多座古老建築物以及幾十組次要的遺跡,總麵積4萬平方米以上。整座陵墓最傑出的是五塔之下每層台基四邊石砌回廊壁上的浮雕,最低一層浮雕回廊四麵約長800米,題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的神話故事,刻畫生動,想象力豐富,技巧高超,是高棉(柬埔寨古稱)浮雕中最精妙的代表作。

吳哥王朝的幾位有作為的國王,均以其文治武功、重視學術和對不同宗教和教派寬容而享有盛名。他們使婆羅門教和佛教相互接近,和平共處,故修建的廟宇,各種教派的均有。這不僅促進了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團結,而且使吳哥文化具有對不同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色。吳哥寺的修建曾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曆時八九十年,共動用了700萬人。麓耶跋摩七世好大喜功,王城規模太大,人民負擔過重,加上外族的入侵,而未能全部完成,以至後來被蔓草、水災侵蝕。

15世紀以後,高棉王國開始衰落,常受外族侵略,內部紛爭不斷,加之水利失修,國都南遷,吳哥古城便淹埋在浩瀚的林海中。1954年柬埔寨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在西哈努克親王的領導下經過精心的清理和修整,吳哥古跡重新放射出絢麗的光彩。

吳哥古跡的主要建築有吳哥通、吳哥窟、女王宮、蟠龍寺等,此外著名的古建築還有聖劍寺、達布隆寺、茶膠寺、巴肯寺、巴本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