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程中的基本方法(1 / 3)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是從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建設黨、提高黨的重大舉措,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建設學習型黨支部,客觀上要求廣大黨員幹部不但要學習多種知識,還要認真鑽研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程中的基本方法,力求活學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問題,總結中國的獨特經驗,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規律,以中國的文化形式和表達方式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這也就是毛澤東同誌當年所說的,“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當前時代的發展、同當前時代的特征結合起來,使之能夠適應時代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總是同一個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本國化、民族化聯係在一起的,在中國就是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聯係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過程。黨的十四大報告在評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說,這個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這裏,既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的當代中國背景,又講了這個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由此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地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普及和推廣,把深邃的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抽象的理論邏輯轉變為形象的生活邏輯,讓科學理論從書齋走向生動的社會實踐,成為廣大黨員普遍信仰、人民大眾普遍認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馬克思主義是來自實踐、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必然伴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隻有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轉換,才能變為人民群眾手中的武器,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在當代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基本的就是推進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大眾化。

【馬克思的讀書方法】

在馬克思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學術生涯中,始終都與書為伴,好學不輟。其學識之淵博,讀書之廣泛,極少有人能與他比肩。

他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與他科學合理的讀書方法是分不開的。

馬克思讀書的興趣非常廣泛。他不僅係統地研究了哲學、政治、經濟學、曆史、法律等社會科學,他還學習和研究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農學、農業化學、實用工藝學、實用經濟學。他也十分喜愛文藝作品,經常讀歌德、但丁、塞萬提斯和巴爾紮克等人的作品。此外,他也非常重視外語的學習,會講歐洲的大多數語言,並且能熟練地用德、英、法三種語言進行寫作。圖書館是他讀書學習的主要場所。1849年馬克思移居倫敦後的25年裏,幾乎天天去大英博物院圖書館。

馬克思讀書時喜歡作筆記。對於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在寫作《資本論》時,他就參考了大量資料,其中有1500多種圖書全作了筆記或摘錄。

馬克思的讀書生活很有規律。在倫敦時,每天早上9時準時來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圖書,直到晚上7時回家。不管風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博物館甚至有了他的“專座”。天長日久,座位底下竟磨出了腳印。

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對他們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隻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這些深刻論述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更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中,並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