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兩種障礙:一是事情本身的難度;一是他人的偏見和異議。很多人半途而廢,就是因為這兩大障礙。
當你遇到障礙時,不妨想一想:正因為事情很難,才有努力的價值,你不大可能在人人都會做的事情上獲得出色的成就;正因為大家反對,才值得你努力爭取,你不大可能在人人認可的事情上有出眾的表現。當你產生這種認識時,問題的障礙就不會成為你心理上的障礙。隻要沒有心理障礙,就沒有什麼障礙能擋住你成功的腳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有位海軍上尉叫史密斯,他發現他的隊長用來打靶的新方法很好。他想,如果用這種方法訓練炮手,一定能收到極好的效果,一定能節省不少炮彈。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上司,但他的上司對這個意見毫無興趣。沒辦法,他又大著膽子寫信給更高的長官,可是他的提儀仍被駁回。他還是沒有退卻,他深信自己的提案是一個好的提案,對軍隊是有好處的,他繼續向上申請,直到海軍部長,可還是到處碰壁,沒有人相信他的建議。
最後,他索性直接寫信給老羅斯福總統了。這樣做是冒著危險的,因為依當時的軍法,一切下級軍官的公文,均須申交直屬上級,然後由上級再依次轉交上去。而史密斯為了自己的那個到處碰壁的建議,竟一炮轟到總統手裏,他犯下了嚴重的藐視上級罪。
這位上尉冒死進諫,終於得到了一個滿意的答複,羅斯福總統鄭重地同意考慮這個意見。他立即把上尉召來,給了他一次機會:當場試驗他的意見對或不對。
他們在某處圈定了一個目標,先令軍艦上的炮手用老式開炮法打靶,結果白白浪費了五個鍾頭的時間和大批炮彈,卻一次也沒有擊中,而采用新方法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羅斯福總統因此對他大加讚賞。
史密斯對於他的意見有著充分的自信,碰壁而不退卻,非一般人可比。他確信自己的方法正確後,能夠堅持不懈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遇挫折而不灰心,終於如願以償,獲得圓滿的結果。
不管做什麼事,總會受到環境因素的製約。你所做的一切都正確,你也不一定會成功,你還需要滿足許多其他條件。所以說,人生需要戰勝許多挫折、失敗,需要堅持,需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和毅力。
◆永不放棄
丘吉爾一生中最精彩的演講是在二戰期間劍橋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整個會場有上百萬的學生。丘吉爾在隨從的陪同下走進了禮堂,他脫下大衣交給隨從,然後又摘下帽子,慢慢走上講台,默默地注視著所有的聽眾,過了一分鍾,丘吉爾說了一句話:“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丘吉爾說完後走下講台,然後穿上大衣,帶上帽子,離開了會場。此時整個會場鴉雀無聲,一分鍾後,掌聲雷動。在場學生為丘吉爾的“永不放棄”而振奮,英國人也在丘吉爾“永不放棄”的信念下,戰勝了法西斯,走出了困境,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永不放棄”是一種信念,它給人以堅強的意誌、拚搏的力量、鬥爭到底的決心,它甚至能帶你走出死亡,獲得新生。
“永不放棄”給人生以希望,也給人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力量。如果你好好審視曆史上那些成大事、立大業的人物,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輕言放棄,不因失敗而退縮。他們都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美國實業家哈默是利比亞國王伊德裏斯的朋友,科學家論證,利比亞是一個富含石油的聚寶盆。20世紀60年代末,在利比亞國王的邀請下,哈默踏上了利比亞的土地。他發現,除了美國為維持其轟炸基地而支出的費用外,利比亞沒有其它的外來財政資助,在這裏立足,除了開采石油沒有別的出路。
利比亞早年在墨索裏尼占領其間,有人就曾出巨資尋找過石油,後來殼牌公司耗資5000萬美元打出的全是廢井。然而哈默堅信科學家的論斷:這裏是有石油的!並且立即投入勘探工作中。然而三口油井打下去,耗資500萬美元,卻滴油未見,哈默的合夥人提出放棄。哈默仍然堅持利比亞是有石油的,我們不能放棄。幾周過去了,哈默終於在大石油公司放棄的土地上鑽出了第一口石油井,緊接著,又打出8口油井,所產石油均是含硫量極低的高級原油,每天可生產10萬桶。
後來,哈默的小公司竟成為利比亞最大油田的主人,建成了全長130英裏的利比亞境內最長的輸油管線,日輸送原油100萬桶。
哈默這種追求目標、永不放棄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淺嚐輒止、遇難而退是創業的大忌,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
克勞德·普裏斯說過:“我們可以把夢想比喻成利用放大鏡來燒東西一樣,把焦距調整好才能使陽光的熱集中到一點。在太陽的熱度還未到達燃點時,你必須緊緊抓住放大鏡不動,隻有你能堅持下來,火才能燃燒起來。我們的夢想也是如此,能否實現,就看我們的信心是否堅定,是否始終不放棄,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