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炒——機會是炒出來的(3)(1 / 2)

如果吳士宏因為不會打字而與IBM公司擦肩而過,該是多大的遺憾啊!

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幾乎都是在能力不足時承擔重任的。他們“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管理中學習管理”,“從表演中學習表演”,並終於成就一番事業。

◆切莫因猜測而退卻

機會來臨時,很多人想,“我不行”,“我抓不住”,諸如此類,最終打消了嚐試的念頭,以免丟臉和浪費時間。像這種做法,將白白錯過許多大好機會。

你不一定能抓住每一個機會,但是,隻要勇於嚐試,你抓住的機會一定比別人多,這是毫無疑問的。

吳鷹是WT斯達康公司中國區總裁,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亞洲之星”。他剛留學美國不久,得到一個應聘的機會——一位教授想請一位助教。參加應聘的總共有30人,其中還有一些中國留學生。考試前幾天,幾位中國留學生打聽到,這位教授曾在朝鮮戰場上當過中國部隊的俘虜,因此斷定他必然會為難中國人,紛紛退出競聘。

吳鷹不願主動放棄,如期參加了考試,並被教授選中。教授告訴他:“其實你在所有的應聘者中並不是最好的,但你不像你的那些同胞,他們看起來好像很聰明,其實愚蠢透了!你們是為我工作,隻要能給我當好助手就行了,還扯上幾十年前的事幹什麼!我很欣賞你的勇氣,這就是我錄取你的原因。”

後來,吳鷹知道,教授雖然當過中國軍隊的俘虜,但受到了優待,對中國人抱有好感。所以,一個看起來對中國留學生不利的機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機會隻能是主動去獲得,而不該主動去放棄。主動放棄機會的人是懦夫,不會做成什麼大事。當機會出現在我們麵前時,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它,切莫鬆手。

◆多試幾次機會更大

一個推銷員扛著一整套茶具上門推銷,卻一個也沒有推銷出去。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他的商品不夠多,也不是因為他的茶具不夠精美,而是因為對方想要的是一個酒杯而不是茶具。

在人才市場上也是這樣:哪怕你才高八鬥,如果沒有人家想要的那一升,對不起,你還得乖乖走人。所以,為了找到真正的買主,免不了要揣著一身本領,走東家,竄西家,到處兜售;但是隻要你不灰心,隻要你堅持到底一定會找到一個好的買主的。

戰國時的改革家商鞅,原是衛國人,年輕時便有大才,可惜得不到重用。他聽說秦孝公勵精圖治,廣攬人才,便帶著十幾車書,浩浩蕩蕩地跑到秦國來應聘。他這種舉動比較出奇,人們議論紛紛,連秦孝公也有耳聞,起到了比較好的炒作效果。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時,大談“仁道”——這是孔夫子的當家學問,商鞅頗有心得,講得口沫橫飛、條條是道;可秦孝公卻聽得差點睡著了,完全是出於禮貌才耐著性子聽他高談闊論。商鞅察顏觀色,頓時明白:人家不愛這個,於是他知趣地告退。

過了十幾天,商鞅又得到一個見秦孝公的機會。這次他不講“仁道”,而講起了“王道”,大談治國平天下的學問,誰知秦孝公也不感興趣,商鞅隻得再次告退。

過了一個多月,商鞅好不容易才得到再次見秦孝公的機會。這次他不談“王道”而改談“霸道”,這是法家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一套學問,一下子吊起了秦孝公的胃口。兩人促膝相談,越談越投機;不久,秦孝公授命商秧改革,成就了曆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為秦國日後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在自我推銷時,如果你對某個“買主”特別感興趣,千萬不要一次不成就拉倒,這對雙方來說,也許都失去了一個機會,不妨像商鞅一樣,一次不成再談一次,通過多次交流,他知道你的分量,你了解他的底細,再談合作也就容易多了。

就人的潛能來說,好比一家雜貨店,裏麵什麼都有,你隻要一件一件擺出來,肯定有對方喜歡的東西;而且,你多次主動與對方交流,表明你真的對他感興趣;如果不是特別不適合,誰願意拒絕一個真正對自已感興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