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四月資本博弈的愛與愁 (3)(1 / 3)

2001年5月25日,俞敏洪在新東方股東大會宣布,聘請普華永道谘詢公司(以下簡稱普華永道)擔任新東方戰略發展和公司化治理結構改造谘詢顧問。普華永道的進駐,給混亂的新東方帶來了短暫的光明,但是新東方的內部問題還是難以消解,普華永道的方案隻實行了半年便無果而終。

其時,俞敏洪正著手建立全新的薪酬勞資體係和組織結構,建立可資期待的分紅製度和期權製度,並極力說服胡敏、江博、杜子華、杜偉等骨幹放棄分成,結束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麵。

2001年11月16日,新東方成立8周年,王強被俞敏洪請回新東方,擔任董事。

《民辦教育促進法》在2003年9月1日開始施行,民辦學校出資人首次被允許“從辦學結餘中取得合理回報”。從此以後,教育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非營利、公益性事業。以往的敏感地帶——中國的教育產業,這片等待拓殖的“金礦地”,逐漸被資本市場發現,並重估價值。也是在這一年,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正式成立。

2006年9月7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NYSE:EDU)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交易,新東方上市成了中國教育市場發展的參照指標。

行動指南

如果你想要實踐你的價值觀以及實現理想,那麼,你的戰略應以與戰術相媲美的速度遞進,並且應該是隨時推進的。

4月23日

產權是張網

在新東方,產權有兩個體係,新東方學校的產權屬於國家,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公司的產權屬於股份製,是量化到個人頭上的。這就是新東方的複雜性所在——讓一群沒有商業經曆的人同時把企業運作和學校運轉協調好,這本身就是一個高難度動作。這也正是新東方前幾年人事總在動蕩的深層原因。

——2004年11月,俞敏洪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新東方在股份製改造、公司治理方麵真正走向成熟,是2003年以後的事情。之前的新東方以及俞敏洪長期處於“教書拿錢”、“拿錢教書”的單純狀態,生意與生活都比較簡單。然而,隨著學校的規模越來越龐大,利益分享的現實問題開始變得異常尖銳、突出。受過良好教育的海歸們對於企業公司化、資本化改造的認識仍然隻停留於書本層麵,對於股份製建設的複雜性、艱巨性缺乏深刻的認知,所以當個人利益遭遇冰冷現實時,必然在廣泛的層麵上激起異常強烈的憤怒與反抗。俞敏洪作為新東方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和作為,從根本上左右著新東方的命運。

俞敏洪曾經自嘲,“新東方最初的創辦者大部分是教師、知識分子,屬於書呆子做生意”。2000年之後,新東方學校開始逐漸在全國各地“複製”,教師們利益分享的欲望也在膨脹,當兩者發生衝撞時,矛盾的激化便不可避免。新東方越來越大,俞敏洪他們的管理能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管理能力和經營水平,又和公司產權製度密不可分。

這些年的親身經曆告訴俞敏洪:產權是張網,越掙紮越收緊。

行動指南

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會通過製度設計的方式,通過股份製改造的方式,實現自我解放,突破敏感的產權問題。

4月24日

新東方不可能走回頭路

以前我在利益和人情之間搞平衡,搞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現在他們不需要來找我“打架”了。新東方走了一個大循環,回到了一個好起點。我其實是很抵製上市的。我不想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現在的壓力大到要為別人的錯誤埋單。有時我幻想把新東方做小,做成我自己的,這樣“內循環”的難題也就沒有了,外部壓力沒有了,多好。可惜新東方不可能走回頭路,就這樣走一步、學一步、看一步,推著向前走。

——2006年,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留學谘詢專家”徐小平,曾是新東方“二號人物”,如今擔任董事,外加一個虛職。分析新東方“公司政治”,徐小平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2001年,徐小平被董事會清理出局,當時的他內心深處充滿憤怒、怨恨。報複俞敏洪、辱罵新東方,幾乎是他的本能選擇,但另一種理性也彌漫周身,其後的一年時間,徐小平賦閑反省,寫出了兩本流傳頗廣的書。

“徐小平不可能揪著自己頭發脫離新東方”。脫離還是回歸?徐小平選擇了後者,2002年年底他向俞敏洪遞交了工作申請,重新被接納為董事。徐小平這樣說,“精神層麵上我選擇新東方精神,人格層麵上我選擇了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