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新東方的影響,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少兒英語培訓市場依然在快速增長,成人英語培訓則受到一些消極影響。深圳、廣州、上海等沿海地區的分校受金融危機影響比較明顯。2008年寒暑假結束之後,俞敏洪要求財務部門彙總各方麵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召開深度研討與分析,然後決定具體應對舉措。危機過後,開展有序、良性的市場競爭,愈發顯示出其重要性和關鍵性,在更大範圍內開展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保持誠信與包容,謀求個體躍遷與行業共贏。這不單是乳業發展的課題,也是值得新東方警醒的問題。
行動指南
不斷發展,不斷試錯,不斷修正,企業與行業唯有自省與自持才能擺脫“脆弱”。
5月17日
複製北大的精神與文化
因為有了創新,新東方才能走到今天;因為我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北大,並且複製了北大的精神與文化,才能推動新東方走到今天;因為有了創新精神,新東方才有了今天這棟樓。
——摘自2005年俞敏洪在新東方高管會議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2004年9月,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員工正式搬入中關村金融中心B座9層高的大樓。這棟9層樓宇可以近觀北京大學,未名湖與博雅塔清晰可見。於是,善於想象的新聞記者們在稿件中寫道:俞敏洪要俯視北大。
報道出來後,俞敏洪有點緊張,他擔心這樣明顯帶有挑釁性質的說法會招惹甚至激怒北大。那時候,新東方正籌劃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辦一次活動,俞敏洪甚至擔心這個活動會因為媒體的報道而被北大方麵取消掉。俞敏洪派出總裁助理張亞哲找北大主管副校長求情,這事才算緩和下來。對於北大,俞敏洪一直心存敬畏。盡管當年被毫不留情地驅逐出北大,但是他並不嫉恨北大。
不過,俞敏洪很狂妄,他一相情願地期望新東方能夠成為北大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給中國教育、教育曆史和中國未來作出無可比擬的補充。
在俞敏洪看來,“新東方有資格跟北大、清華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來公開談論中國的教育、中國的後代、中國的曆史、中國的未來”。
在新東方高管會議上,俞敏洪以誠摯的語調表達著他的夢想:我們並不完美,但是我們有一種“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精神。向天再借50年,我們可以創造曆史,我們可以擁有一個跟北京大學一樣的校園,擁有比北京大學更豐厚的文化,擁有比北京大學更加包容的胸懷,擁有一個比北京大學更有影響力的機構,這個機構叫新東方。
行動指南
勇於夢想,大膽創新,這是創造未來的第一“永動機”。
5月18日
再造了一個“新”新東方
應該說,我們這幾年再造了一個“新”新東方。除了在各大城市開辦了十幾所分校外,新東方的業務已經拓展到了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很多方麵,並且還開辦了北美分公司。
——2004年11月,俞敏洪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就算你把我所有的東西都拿走了,我立刻就會創造另外一個生命目標。”這是俞敏洪個人的格言,也是新東方校訓“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另外一種闡釋。
2003年年底,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公司完全成形,新東方最為重要的管理人物都在集團公司工作,形成了可以控製整體的良好局勢。俞敏洪回憶,雖然2003年到2004年是結構改造、人事紛爭比較複雜的時期,但新東方一刻也沒有停止發展和擴張。那個過程被稱為新東方的多元化發展階段,三四年時間裏,新東方從北京的1所學校擴展到了全國的11所學校,以及海外的分公司和兩所學校。同時,新東方在揚州建起了中小學校區,在北京中關村購買了一棟辦公樓。新東方的產業子公司也蓬勃而起,比如,遠程教育公司、軟件設計公司、文化傳播公司、圖書出版和雜誌公司。
彼時,聯想集團打算投資一個遠程教育網,剛好看到新東方的蓬勃發展,他們認為這是個好的投資機會。一個出品牌,一個出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聯想集團方麵最初的股份是50%,後來,聯想集團收縮戰線,將股份減持到20%。事實上,聯想集團的互聯網戰略投資唯一獲利的就是這個與新東方合作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