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苦丁茶(1 / 1)

01

到了後堂,有個相對清靜的包間。

車老板亮出了一枚銅質的勵進會徽章,給就座的康三妹倒了一碗便宜的苦丁茶。

“就是車老板嗦?”

“康院長,我們是想請你搭個橋,找康隊長拿個主意。”

康三妹已經探過康澤的口風,問了句:“不會也是在這個地方吧?”

“當然是由康隊長選個地點……”

從坤包裏拿出一支派克牌的金筆,康三妹說:“東西到了!”

車老板接過金筆,又把一份單寫的菜單遞了出來。

02

金筆裏藏有一小卷紙,寫有岩井英一的履曆。

04

回到肇第,梅少城已經坐在辦公室裏了。

“梅指導,這個鬼天氣真是熱……我怕出現中暑,去買了一包苦丁茶。”

梅少城點了一點頭:“半年了,你的考評工作做了沒有?”

“什麼呀?”

“組織條例有要求,半年要做一次考評。若有表現突出的個人,可以縮短刑期。”

康三妹隻好是苦笑:“我真不知道!還有這樣的好事?

“要抓典型嘛!”

“哎,都說我的反省院就是一個幼兒園,實在是操碎了心……西院的幾間屋基本上不通風,醫生說要準備一點菊花水,我就想到了苦丁茶……”

第二天,新新新聞就派記者采訪了肇第和康三妹,發了一篇獨具視角新聞特寫,標題是有心有意苦丁茶。

05

十碗煎皋盧,半榼挽醽醁。

苦丁茶又稱皋盧茶,東漢時期就有明文記載。

北宋,四川的藺州以苦丁茶進貢。宋仁宗很愛喝,名曰苦登。

這種深山野生茶相當地澀口,若是能慢慢我回味,就猶如山裏的一縷清風,妙不可言。

全吳臨巨溟,百裏到滬瀆。噓之為玄雲,彌亙千萬幅。

疏如鬆間篁,野甚麋對鹿。或蒸一升麻,或煠兩把菊……

有人又在報上撰文,討論苦丁茶的文化內涵,以及古聖先賢的苦樂觀和士大夫的憂患意思。

06

日本人也有皋盧茶,卻不是我們所說的苦丁。

楊升解釋說,有部叫爾雅的辭書之祖,裏麵收錄了一種稱為檟的樹。四川人稱其葉為苦荼,可以為茶。

後來,苦荼的稱呼逐漸傳開,文人們則記為皋盧。本草拾遺裏麵說:“皋盧,葉似茗,味苦澀,土人為飲。南海謂之過羅,或曰物羅。”

在唐宋以前,苦丁茶基本是野生之物,以沸水泡其葉可飲,解暑熱。到明清以後,茶園裏也種植檟樹,以其葉為伴茶。鴉片戰爭,西洋人扼殺南方數省的茶業,茶株百不存一,檟樹絕跡。

所謂的檟樹應該是經過人工培植的大葉冬青,日本三島上沒有檟樹,所謂的皋蘆就是茶之別名。細究起來,日本的皋蘆茶種得於川滇之地。引進後,氣候有別,土壤不同,其茶味也算是別居一格。

07

曾過頳石下,又住清溪口。

且共薦皐盧,何勞傾鬥酒……

宋仁宗喜歡附會風雅,向朝中大臣問過皐盧。

當時,隻有野生檟樹,一班隻知道經史的進士們都說不出皐盧的淵源和曆史,

一個被貶到藺州的邊官知道後,在赤水河流域找到了一顆千年老檟,並焙製出了幾斤幹茶求進。藺州的古名為鰼,故稱鰼茶。

在川黔間的那片山區,有個民間故事:北宋末年,後宮裏也種起了檟樹,徽宗要藺州獻兩個茶女入宮。民女不從,在途中跳下了懸崖。第二年,藺州的檟樹生出紅葉,人稱紫茶。

風煙濟火舊岩疆,禮樂千村變卉棠。

際得承平遺事遠,部人猶自說奢香……

明初,那裏出了一個奢香夫人,當地的彝民稱為苴慕。

元軍退守貴州和雲南,希望奢香參與協防。奢香不為重金所動,獻糧開道以幫助數萬明軍過境而下,平定了雲南。

08

洪武十七年,貴州都指揮馬曄強迫彝民交納賦稅,以殺戮立威。

奢香找到馬曄陳情,卻被斥之為鬼方蠻女,剝衣毒笞。四十八部彝民聞訊而動,欲舉刀槍。

奢香說:“戰端一起,血流成河。我想去一趟明軍的龍庭,求一個明白。”

朱元璋確有盡收彝區之誌,坐在自己的龍椅上問:“馬曄粗陋失禮,讓你受了些苦。我可以替你出氣,你拿什麼來回報我呢?”

奢香回答說:“我一定約束部屬,保持地方安寧。”

朱元璋立即搖頭:“那是你該做的事,怎麼能說是對我的報答呢?”

奢香抬起頭,正視朱元璋的一雙冷眼:“我願意鑿山築路,而不是再啟紛爭。”

“依稀九驛認龍場,烏撒平開蜀道長。”

回到家鄉,奢香修建了兩條驛道:一條經水東直到烏蒙山,一條經草塘抵達畢節,沿途設有九個驛站,史稱龍場九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