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是睿智的追求,而固執則是病態的死撐。有些事,明知道是錯的,也要去堅持,因為不甘心放棄。這時候的執著就是固執,它成了是一種負擔,而放棄就是一種解脫。每個人都有固執的時候,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隻是大部分人沒有達到較深的病態狀況。幸福沒有滿分,勇於放棄才能有所收獲,否則隻是苦了自己。
過於固執,不肯放棄,必然會為欲望所累,葬送自己的幸福。
偏激的人大多固執,固執的人大多偏激。偏執的人會以片麵的、絕對的眼光看待問題。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固執己見、以偏概全,鑽牛角尖,對別人的規勸和商討一概拒之不理。
三國時期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想必是何等的英雄氣概。然而他也有自己的弱點:固執偏激,剛愎自用。在他受劉備的重托留守荊州時,孫權派人來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怒火大發,不及後果,惡語中傷,以自己個人的好惡與偏激對待事關全局的大事,導致吳蜀聯盟的破滅。最終落得個敗走麥城,背負身亡的悲慘結局。如果關羽待事的態度中少一點偏激,不會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也不至於失敗,荊州的歸屬也該是另一番場麵吧!
關羽不但鄙視對手,也不把同僚當回事,有名的大將馬超前來從降,劉備封他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對此大為不滿,立刻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分封為後將軍,關羽卻當著眾人的麵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盛氣淩人且氣量狹小、目空一切,其他的人就更不被他放在眼裏,很多遭到他誣蔑淩辱的將士對他敢怒不敢言,以至眾叛親離。在他陷入絕境時,最終無人救援,導致他身敗名裂。
偏執的人往往按照自身的好惡與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少理性的態度與客觀的標準。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有某些偏執的人,他們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也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們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看到別人做出成績,有了名氣,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等等。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會冷嘲熱諷,滅別人士氣長自己威風。處處都要別人尊重自己,唯我獨尊。麵對重大問題,常常意氣用事,主觀武斷、我行我素。這種人在家不能與家人和睦相處,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隻好對他敬而遠之,恐怕在社會上是很難落腳的。
就如海子和郭路生,這兩位新詩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1989年的山海關臥軌自殺,而郭路生因患精神分裂症住進了北京的精神病院。兩位詩人用各自的方式詮釋了偏執,他們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以至於用我們的眼光來看,他們的命運就是一出荒誕的悲劇。
偏執狀態是一種走極端的不理性的狀態,出現這種狀態正好反映出人的理性不成熟或理性衰敗。因此,偏執是理性貧乏或理性扭曲的結果。而偏執型的人根本無法保持內心寧靜和幸福,他們也無法獲得精神活力,他們是自我的獨裁者,壓迫者和限製者。假如偏執型的人不努力改變自己的性格,他們一定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極為複雜的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