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已拜發。”王文海接著道:“王府旗門外隱隱有府衙差役和常德衛軍兵出沒,雖未敢封閉王府,但出入人等常受盤查,大事不妙,殿下要早想辦法啊。”
這廝還是不死心,又來了……
朱載墐沉聲道:“朝廷總會徹查吧,總不會有人告謀反,朝廷就將罪名安在我頭上?”
王文海苦笑一聲,說道:“這事在別家親藩,未必是什麼大事。畢竟希圖富貴告親王謀反的事一直都有,多半是捕風捉影的事,但在殿下這裏,事情很可能會鬧大,畢竟殿下在皇上心裏,多多少少算是紮著的一根刺。”
第一代榮王朱祐樞是憲宗皇帝的第十三個皇子,比榮王還小的就是憲宗皇帝的遺腹子申王,申王之國後不久就薨逝了,無子國除,因此榮王一脈也算是守灶之子,是這一脈中最小的一支。
當今天子嘉靖皇帝也是小宗入繼大統,孝宗皇帝是憲宗第三子,和朱祐樞是親兄弟,孝宗死後武宗繼位,武宗後就是當今嘉靖皇帝。
武宗和當今天子都是老榮王的親堂侄,在宗室中關係仍然十分親近。
在武宗突然崩逝後,憲宗諸子還在世的有榮王,益王,衡王三人,憲宗皇子雖多,到正德薨逝之時,孝宗自然早就離世,其餘興王,岐王,壽王,汝王,涇王,申王俱已經離世,其中申王,涇王,壽王等諸王都無子嗣,死後國除。
孝宗一脈是武宗,武宗無子這一脈便算終結,留下後裔的便隻有興王,益王,衡王,當然還有封在常德府的榮王府。
王文海說了一大通後,又繼續道:“當今皇上便是當年的興王一脈,嘉靖初年大禮議的事,就是皇上要追封興獻王為皇帝,尊孝宗皇帝為皇伯考。在禮法上來說,群臣挑皇上入承的是孝宗皇帝的大統,在民間算是過繼,皇上當年做這件事引起群臣反對,但還是一意做了下來。”王文海頓了頓,似乎在考慮下麵話語的措詞。
“……也因此事,群臣知道皇上是堅剛不可奪誌之主,皇上雖十五歲入承大統,很快也是將朝堂大局給穩了下來。其後趕走楊廷和,皇上獨攬大權,諸王府中,隻有咱們榮王府要受皇上的一些猜忌。其因便是當年武宗皇帝突然崩逝,諸臣挑選嗣君之時,楊廷和力主挑選今上,因為孝宗皇帝是憲宗第三子,事實上的長子,而當年的興王是憲宗皇帝的第四子,從宗法來說,挑選興王一脈入繼大統,這也說的過去。”
“但當時也有另一種說法。”王文海神色變得有些鬼祟,接著小聲道:“諸王之世子,當時是榮王世子最為年長,如果不按楊廷和說的兄弟班序挑人,實際上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故榮懷王殿下。”
“我明白了。”
朱載墐一直在凝神細聽,此時才恍然大悟。
記憶中原本朱載墐的祖父和父親平日處事都十分謹慎小心,甚至是惶恐畏懼,恐怕就和眼前王文海說的事情有關。
朱載墐不是什麼專家學者,但工作和讀書得到的經驗,還有後世海量的信息非此時的古人可比,王文海說到這裏,結合自己的記憶,一切都是水落石出了。
大明憲宗的幾個兒子,孝宗武宗一脈在武宗死了之後就完了,其餘諸王或是死了或是無子,有資格在武宗之後繼承大統的就是興王,益王,衡王和榮王。
按兄弟次序,老三死了挑老四的兒子繼位也說的過去,但如果按孫輩來算,當時的榮王世子也就是朱載墐的父親朱厚勳身為憲宗諸孫之嫡長,也是完全夠資格被迎入京師,成為天子。
後來楊廷和等人挑了興王一脈,也就是當今嘉靖皇帝,也得到了孝宗皇後張太後的同意。
這夥人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大禮議之爭時楊廷和被十五歲的嘉靖打的潰不成軍,自己丟官罷職,兒子楊慎被流放雲南,終生未被赦免,大量文官被多次廷杖,一次便死了幾十人,嘉靖帝從此牢牢掌握朝綱,大權獨攬,乾綱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