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期,美國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當時的美國人越來越相信科學的力量以及人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在這一背景下,美國的一些哲學家開始強調行動和實踐,他們的哲學主張被稱為“實用主義”。在這些哲學家中,杜威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芝加哥學派
杜威1859年出生在美國的一個普通家庭裏,因為他的母親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小杜威一直在母親的傾力栽培下成長。15歲時,杜威在當地中學畢業,不久,他升入離家較近的佛蒙特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開始熱衷於學習哲學。1894年,杜威前往芝加哥大學任教,這時,因為他的哲學思想已經日趨成熟,且表現出很大的發展潛力,當時的哲學界便將以他為首的、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哲學家的學說稱為“芝加哥學派”。
工具主義
工具主義是杜威哲學思想的核心之一。這種思想認為,人類社會中的思想、理論、概念、見解等並不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它們隻不過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為了改造世界而設計的工具。既然都是工具,那麼是否能幫助我們達到目的,便是檢驗它們有效性和價值的標準:如果一個理論順利地幫助我們完成了某種工作任務,它即是可靠的、有效的;反之,則是無效的。
實驗學校
杜威進入芝加哥大學後,擔任了該校哲學、心理學、教育學係的主任,為了實踐自己一直思考的教育理論,杜威開始籌建他的實驗學校(也稱“杜威學校”)。在建校之前,杜威以學校與社會的關係為主題,作了一係列的演講報告。1896年1月,實驗學校正式開學,當時,學生隻有十幾人。隨著實驗學校影響力的擴大,學生數目也持續增長,直至該校1904年停止辦校之時,學生人數最多時達一百四十餘人。
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20世紀的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這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麵的內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教育不是為了給學生的將來作準備,教育就是學生現在生活的過程,通過把教育融入生活,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第二,學校即是社會。杜威主張,不應把學校和社會割裂開來,一所學校即一個微縮、雛形的社會,應包括工廠、廚房、農場等社會單元。第三,重視經驗,重視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避免灌輸式的教育。
講學與遊曆
1918年,杜威受自己一位日本學生的邀請前往日本講學,不久,他的中國學生蔣夢麟、陶行知、胡適等人也積極邀請他來訪問中國。1919年,杜威開始在中國進行了兩年多的遊曆和講學。後來,他又去了蘇聯、土耳其,南非、墨西哥等地,由於這些遊曆,杜威的思想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
哲學家的尾聲
1949年10月20日,這天是杜威90歲的生日,在向他表示祝賀的人群中,不僅有學術界的同仁,還有一些本國及外國的政界領導。1952年,杜威逝世,享年93歲。在一生的時間裏,杜威始終保持著勤於寫作的習慣,《哲學改造》《民主主義與教育》等著作便是他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
曆史回音壁
杜威在訪問中國時,輾轉各地進行了多次演講。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中國之行有兩件特別的事情:第一件,他曾和孫中山先生批駁中國固有思想中“知易行難”的問題;第二件,他碰到了前來中國訪問的哲學家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