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麵愈演愈烈,社會大一統的局勢已經初露端倪。特殊的環境衝擊著人們的心靈,並孕育了特殊的思想者。就在這一時期,儒家學派誕生了一個堪稱“另類”的人物--荀子。
稷下學宮
荀子名況,趙國人。大約50歲時,荀子來到齊國。當時的齊國由齊湣王執政,在“戰國七雄”中屬於強國。為了招攬人才,齊國在都城臨淄設置了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荀子來到齊國時,該學宮人才濟濟,鄒衍、淳於髡等七十餘位名士都在這裏遊學。後來,等到齊襄王執政時,由於荀子資格最老,所以他曾三次在稷下學宮被奉為祭酒(學界領袖)。
出遊秦國
荀子在齊國雖然很受尊重,但是因為有人讒陷,所以他便離開齊國,前往楚國。在到達楚國之前,他曾遊曆到秦國,並且見到了秦昭王和秦國大臣範睢。秦昭王問荀子對秦國的感受,荀子的稱讚之詞溢於言表,他認為秦國不但邊塞牢固、資源豐富,而且官吏奉公守法、民風樸素。秦昭王又問他有什麼建議,荀子認為要想實現統一,應該采用儒家的政策。由於當時秦昭王把重點用在軍事方麵,所以對他的建議並未采納。
終老楚國
到達楚國後,荀子被春申君封為蘭陵(治所在今山東)令。不久,由於有人在春申君麵前誣陷荀子,荀子被迫離開楚國,前往趙國。在趙國,荀子曾勸說趙王利用仁義治國,但不被采納。後來,由於春申君後悔,荀子又被邀請回到楚國,並照舊擔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殺,莊子因此也被罷官。不過,莊子並未離開蘭陵,他一直在此定居,直到逝世。現在,荀子流傳下來的著作主要是《荀子》,該書一共有32篇,內容涉及經濟、教育、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與孔孟等的著作相比,《荀子》在後世可謂備受冷遇,直到唐代,才有人為此書作注。
性惡論
《荀子》之所以不被後世的儒家所推崇,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提倡的“性惡論”。與孟子所說的“性善論”不同的是,荀子認為,人並非生來下就有善念;相反,為了追求物質欲望,人生來就是“惡”的。不過,這種惡也並不是不能改變,它可以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得到改正,從而使人人都可以賢明起來,人人都可以成為像孟子所說的堯舜。
唯物主義思想
荀子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他認為,天(自然界)是客觀的,從四時更替等現象來看,它也具有一定的規律。人世間是戰亂還是太平,與天本身沒有關係,因為如果天和人有關,那麼為什麼天不會因為人害怕寒冷,就沒有冬天?雖然荀子認為天是客觀的,但他還是給了人類“希望”:人可以認識自然規律,並加以創造利用,為自己造福。從唯物論的觀點出發,荀子還否定鬼神的存在。
曆史回音壁
一次,荀子的一個學生要到秦國去,和老師一樣,這位學生也對秦國統一天下抱有很大的希望。在臨走時,師徒倆討論兵法的問題。結果就在這時,兩人發生了爭執,荀子認為,仁義為本,但那位學生卻認為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位學生即是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