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怎樣做人(1)(3 / 3)

靜思語

有時我們需要向往藍天,有時我們卻需要踏踏實實的撿我們的蟲子吃。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技能與之相適應的環境,有些事別人做起來好像很風光,卻可能不適合你。

應當克服惰性

寓言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其中的一匹因為勤快而常走在前麵,另一匹常因偷懶而走走停停,始終走在後麵。於是車主人就把後麵一輛車上的貨一點一點挪到前麵的車上。等貨挪完了,後麵的馬挑釁地對前麵的馬說:

“看看,走得快對你有什麼好處?像我這樣走一段休息一下多自在啊!”

前麵的馬沒吱聲繼續向前走去。

貨物運到後,車主人感歎道:“既然隻用一匹馬拉車,我養兩匹馬幹什麼呢?”

於是他把拉空車回來的那匹馬宰了。

靜思語

故事中總走在後麵的那匹馬因自己的惰性而死,看是偶然實是必然。

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裏,也一樣的存在這種惰性,比如有些人隻有在別人督促的情況下,才會做某件事;又比如有些人平時不看報,不讀書,隻有在單位組織學習時,才會想起臨時找點資料看;又比如某些人,非要等到上級下來檢查,才會搞搞衛生,清理清理賬目,維修維修設備,上級一走,或上級不檢查,一切還是老樣子……他們做點事,就好像是專為做給別人看的,沒有人管他就不做。

這些人不知道做事是應該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為了做事。由於沒有這樣的主動性,他老是被動的。你讓我做,我就做;你不讓我做,我就不做,如此下去,怎麼談得上自我實現呢?

如果說人實現自我靠的是理想,那麼人追尋理想則首先靠的是對自己惰性的克服。

因此,有人把理想比作一隻翱翔於雲端的天鵝,也有人把惰性看作一隻隻能抱在懷裏的肥胖的天鵝。

不能貽養後患

寓言

有個牧人弄到幾隻小狼,細心地撫養著,以為養大了不僅可以保護自己的羊群,還可以把別人的羊搶過來。

但小狼長大後,卻首先咬死了牧人自己的羊。牧人歎道:“我真是活該!狼本是應該殺死的動物,我卻偏要救活這些狼崽子!”

靜思語

不能貽養後患!這應成為我們處世的一種基本智慧。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常常會把仇人當親人。之所以這樣,其原因有時倒很複雜:有的是利欲熏心看不清事物的本質,有的是被某些人的外表所迷惑;有的則是思想覺悟不高,為壞人所利用,就像故事裏牧羊人想借狼的惡行為自己撈取好處……但無論什麼原因,貽養後患的人,到頭來災禍最終還是要落到自己頭上。

語言的巨人,搖行動的矮子

寓言

一個孩子在塞納河邊說說笑笑,一不小心掉進了水裏。恰巧河邊有一棵樹,小孩吊在樹枝上,大喊救命。

一位教師剛好從那裏經過,他找到了機會大聲斥責:“啊,淘氣鬼,瞧啊,他做的傻事使他成了這模樣,我早料到這種小鬼不怎麼樣。

“他的爹媽真倒黴,為這樣的淘氣鬼真要把心都操碎!他們夠痛苦的,我要為他們的命運來叫苦。”

說完這一番話,他才把孩子救到岸上,可孩子此時已奄奄一息。

靜思語

孩子失足掉進水裏,生命奄奄一息,教師看到後大聲數落孩子而不及時采取救助行動。這是對空談者的極大諷刺。

如果故事裏的孩子是我們心裏一個遠大理想的胚胎,我們整天對著它誇誇其談,不付出任何行動,欺人騙己,那孩子隻會永遠是孩子,甚至因長不大而淹死在我們發達的唾液裏。

如果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故事裏的孩子,我們整天商量怎麼辦,計劃怎麼辦,把說話當成了行動,對他說,對他講,對他勾畫思想的藍圖,而很少及時付出真正的行動,那孩子即使成長了,我們也會被第一個拋棄。

如果說語言是行動的影子,那也隻是影子。

誰都有所不能

寓言

有一隻駱駝離開主人,獨自漫步在偏僻的小道上。長長的韁繩拖在地下,它卻漫不經心地隻管自己走著。這時,正好來了一隻老鼠。它咬住韁繩的一頭,牽著這隻大駱駝就走。老鼠得意地想:“嘿,瞧我的力氣多大啊!我能拉走一頭大駱駝呢!”

一會兒,它們來到河邊。大河攔住了去路,老鼠隻好停了下來。

這時,駱駝開口了:“喂!請你繼續往前走啊!”

“不行啊!”老鼠回答說,“水太深了。”

“那好吧,”駱駝說道,“讓我來試試看。”

駱駝到了河中心便站住了,它回頭叫道:“你瞧,我沒說錯吧,水不過齊膝蓋深呢。好啦,盡管放心下來吧!”“是的。”老鼠答道。“不過,正如你所看到的,你的膝蓋和我的膝蓋之間可有一點小小的差別啊。勞駕,請你渡我過河去吧!”

“好,你總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駱駝說,“你很傲慢,夜郎自大。要是你能保證今後謙虛一點,那我才肯渡你過河。”

老鼠不好意思地笑著答應了。就這樣,它倆一起平平安安地到了對岸。

靜思語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人都有自己所不能夠的。謙虛的人通常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改正並與強者聯合取長補短,共渡難關,在彼此關愛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高貴與卑賤

寓言

蒼蠅和螞蟻爭議著:誰更高貴,值得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