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怎樣做事(1)(2 / 3)

因此,自知不僅是一個人可貴的品質更是其成事的法則。

要一心一意

寓言

從前有個棋壇高手叫奕秋。他教兩個學生,一個全神貫注,一心一意聽奕秋的講解;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那裏聽講,但他思想老開小差,想天鵝就要飛來了,想怎麼拿弓箭去射它。因此,他的學習成績總不如人家。

是這個人的智力不如人家嗎?不是,因為學習任何知識,都必須專心致誌,刻苦用功。三心二意是任何知識也學不好的。

靜思語

這裏說的是學下棋。其實無論你學什麼,或幹什麼,都必須一心一意,而不能三心二意。

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人腦接受外界事物,隻能有一個興奮點,或一個主要興奮點。你違反這個客觀規律,硬要大腦在一個時間裏,同時接受幾個興奮點,那麼這些興奮點哪一個也無法形成中心,學的東西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印象,更不用說記住它們,理解它們,學會它們。這也就是不能一腦二用的道理。

做事也一樣。你正辦理著這件事,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思想一拐彎,注意一分散,眼前這件事辦砸了,另外那件事卻還在半空懸著。

因此,我們為人處事,最基礎的成功秘訣其實就是一心一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辦法

寓言

戰國時,有個叫自圭的人。一天,他得意洋洋地對孟子說:“我治理洪水的本領和成就,超過了古代的大禹。”

孟子說:“你完完全全的錯了。當年大禹治水,是依照水流的規律,從高向低,采用疏通的辦法,最終把洪水引導到大海裏去,因而是以四海為存水的溝壑;如今你的做法恰恰相反,是把洪水導向鄰國,把周圍的鄰國當作存水的溝壑。水一旦蓄滿鄰國,堵塞倒流,洪水就會四處泛濫成災,殃及千百人生命。你這種方法,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會反對的。所以,你完完全全的錯了。”

自圭聽了,啞口無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靜思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辦法。

故事裏的自圭在治理洪水方麵,采取的是以鄰為壑,把洪水引向鄰國鄰地。這種辦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而大禹治水,采取的是疏通河道、按照水向低處流的規律,把洪水引向大海。這種辦法既治理了當地麵臨的洪水,又不影響鄰國鄰地的人民。這是一種明智的辦法。

那麼為什麼同一件事,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做法呢?我們知道,事是人做的。由於人的思想、經驗、立場、觀點等等因素不同,勢必要影響到他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自圭采取的辦法帶有明顯的自私性,隻要自己當地問題解決了,就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因而是不可取的。

而大禹則從問題的根本上想辦法,他的思想代表著仁義、科學等積極因素,符合自然發展的要求,是值得人們敬仰和學習的。

工作搭檔很重要

寓言

從前有一個泥瓦匠,他在幹活時,有一滴白灰漿飛到他的鼻子尖上。那滴白灰漿很小很薄,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他便叫來他的搭擋,一個名叫匠石的木匠,用斧頭砍去他鼻尖上的白灰漿。

匠石揮起一柄鋒利的大斧,大吼一聲,對泥瓦匠的鼻子尖閃電般地劈了過去,寒光閃過,那很小很薄的白灰漿全被削盡,而鼻子尖卻毫無損傷。泥瓦匠穩穩當當地站著,麵不改色。周圍的人無不感到驚訝!

宋元君聽說天下竟有這般絕技,立即派人把匠石召去,要他現場表演一番。匠石說:“不錯,我的確曾用斧頭削去了泥匠鼻尖上的白灰,不過現在不行了。因為我那位鼻子尖上沾白灰的搭檔已經去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的搭檔啦。所以我再也無法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