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一臉認真製作雪橇的巴圖,趙雨檸是既感到好笑又感到來氣。
“你個大傻子,四不四傻,你是怎麼想到要帶一個孕婦滑雪橇的?況且這個孕婦還是你的親媳婦!”
巴圖放下手中工具,撓了撓後腦勺,憨笑道:“嗬嗬,我做的這是爬犁,咱們讓牧場裏的矮腳馬拉著你,跑不快的。”
“你確定?”趙雨檸狐疑的看向巴圖,見他一臉認真的點了點頭,也不再說什麼。
對於爬犁,她雖然有聽說過,但還真不知道坐上去會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今聽到巴圖說在給自己製作爬犁,也燃起了一絲好奇心。
巴圖便幹著活便對趙雨檸介紹起什麼是爬犁。
冬季,因為呼倫草原這邊靠近東北的原因,所以牧區很多人都會使用爬犁。
有首民謠:“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煙”,就是當地人使用爬犁的生動寫照。
爬犁,滿語稱為法喇,是專門行於雪地與冰上的一種無輪交通運輸工具。
人能撈,牛能拖,馬能駕,狗能拉。
在這邊,爬犁都是靠人撈的小型爬犁。
其構造大致是這樣的:接觸地麵滑行的兩個部位,叫爬犁橇。
爬犁橇上麵前後共有四個立柱稱為爬犁腿,立柱上麵有兩個橫撐則是爬犁棚。
爬犁橇大約每根1.1米長,多用韌性較好的柞木、樺木製作。
爬犁腿約30厘米高。
草原上一場大雪過後,山川溝滿壕平,填沒了“道眼”。
這時,草原上的牧民便把掛在倉房牆上的爬犁卸下來,派上用場。
隻有爬犁能不分道路,能輕快地在雪地上行走。
爬犁在巴圖小時候眼裏,是一件最有趣的遊戲玩具——放爬犁坡。
通俗點說,就是把爬犁撈到陡坡頂,上麵坐著幾個小夥伴,往下自由滑行。
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玩爬犁有時也算是一種近似瘋狂的遊戲,玩的是速度與激情,需要勇氣與智慧。
彪悍的男孩子樂此不疲,文靜的女孩子也喜歡參與。
放爬犁坡最關鍵的是打艄。
打艄,就是坐在爬犁的前棚上,用雙腳掌握方向的人,相當於行船的艄公。
找一平地,擺好爬犁。
打艄者先坐在前棚,兩腳用力蹬著雪地,防止爬犁下滑。
年齡小的男孩與女孩則坐在後棚上,這是最好的座位。
還有一人,在爬犁後麵,滑行前,負責輕輕推一下爬犁,然後迅速站在爬犁的後腳上,後腳也就巴掌那麼大個地方,這叫“踩後腳蹬”。
通常,一副爬犁能坐四五個人。
放爬犁坡,往往險象環生。
所謂山無常形,水無常勢,放爬犁坡亦是如此。
爬犁在茫茫雪原中,顯得那樣渺小,猶如在驚濤駭浪的急流裏放木排子,一會兒被打下穀底,一會兒衝上浪尖,那心,提到嗓子眼嘍。
風馳電掣,兩耳生風,巴圖小時候與巴特爾一些牧區小夥伴們在玩爬犁時會牢牢抓住爬犁上的繩索。
兩旁鳥聲鳴不住,輕犁已過萬重山,爬犁後麵揚起一溜雪煙。
最後,從蜿蜒崎嶇雪坡上,穩穩地停靠在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