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玩沙嘎(2 / 2)

說起沙嘎,別看隻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骨頭,但卻擁有著很悠久的曆史。

在古代,沙嘎還是鮮卑、契丹、女真、蒙古軍事戰術上模擬演習的棋子。

沙嘎的大小不同、類別不同、顏色不同,以不同的種類代表不同軍事名類,通常是山、林、河、泡,排兵布陣,士兵頭領,包抄堵截,兵器隊別等用嘎拉哈來代表,成為戰局中沙盤的棋子。

在滿、蒙、達等民族中流傳“金兀術與嘎拉哈”的故事。

人們起初是把沙嘎當作財富的標誌、吉祥的象征。

後神化為“定福禍決嫌疑”的占卜工具,視“解者為凶,合者為吉”,“珍背為吉,驢坑為凶,珍包子為大吉”。

有的民族祭祖時用6隻羊嘎拉哈,表示六畜興旺,用羊肚子上邊的一根皮筋連結4個羊蹄子等,求吉驅邪。滿族、錫伯族將嘎拉哈裝入“媽媽口袋”,平日放在祖宗匣內。

滿族嬰兒搖車較為深大,達斡爾族搖車較為平淺,鄂溫克、鄂倫春、赫哲族搖車近似筐簍,但搖車兩側、底上部都係掛嘎拉哈。

沙嘎遊戲開始流行,是因為農村有講究是正月裏姑娘不許動針線,而正月裏的姑娘也不適合外麵活動,因此姑娘們就時興起了這在屋裏炕上玩的嘎啦哈遊戲。

遊戲使用豬或者羊的膝蓋骨,有時也有麅子、牛或者貓的膝蓋骨,現時也有使用合成材料製作。

把骨頭蒸煮刮淨之後,或者塗上顏色 (通常為大紅),或是保持原色。

麅子骨的沙嘎比較小而方正,好看,四麵也比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麅子的嘎拉哈比較少,所以與麅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

相比起來,牛骨太大,很難能一手抓四個,而貓骨太小,很難控製特定的麵,所以玩牛骨和貓骨的人很少。

現代有用塑料製,就不受這些限製了。

傳說努爾哈赤小時候師傅曾給過他任務去取熊和鹿的嘎拉哈,人們因此讓孩子玩來鼓勵他們變得勇敢。

而巴圖兩人要玩的玩法還要加上一顆蹦蹦球,也可以用乒乓球代替。

基本玩法就是,單手把蹦蹦球拋起,讓其在地上蹦一次,然後用同一隻手再把蹦蹦球抓住。

在這個過程中,這隻手要去玩嘎拉哈,不同的玩法就體現在這裏。

基本玩法是首先把四粒嘎拉哈撒開,然後再抓回來,難度從一次抓一粒,到一次抓兩粒直到一次抓四粒遞增。

進階玩法是把四粒嘎拉哈撒開,還是再抓回來,但是這次在抓超過一粒的情況下,不能一下子把幾粒都抓起來。

而是要一下一粒的在拋一次蹦蹦球的過程中抓多粒。

還有種玩法叫釣魚,將四粒嘎拉哈撒開,現抓一粒,然後把這粒和蹦蹦球一起拋起,去抓地上的其他幾粒,再接住拋起的嘎拉哈,再接住蹦了一次的蹦蹦球。

對其餘嘎拉哈的處理也有1、2兩種玩法的區分。

把四粒嘎拉哈撒開,然後按照肚兒、背兒、針兒、輪兒的順序把每一粒嘎拉哈翻一遍。

最後把四粒都收齊,難度從一次翻一粒遞增到一次翻四粒,拋一次球的過程中不限翻幾個麵,隻要讓大家看到該翻的麵翻到了就行,這個過程有許多技巧,還有在翻某一粒或幾粒的過程中不能碰到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