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時代會帶來不同的價值取向。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今天的社會不僅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給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使得他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欲望和追求。與我們的父輩們相比較,今天的年輕人得到了更多的享受生活的權利和機會。汽車、樓房、甚至別墅,這些我們的父輩們當年連想也不敢想的奢侈品,如今幾乎已經成為了每個都市青年的奮力追求的目標。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金錢和財富的追求也比以往更加強烈了。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些別人謀取財富的手段吧,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從開始的奔小康到大中城市新興的中產階級,直到社會上不斷湧現出來的青年才俊、億萬富翁。成功的標誌似乎也有了明顯變化,而很多時候,財富似乎也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
當然,我們也經常能夠聽到這樣的抱怨:他有錢,是因為他有個好爸爸,給他留下了巨額的遺產;他能有今天,是因為他有個當官的媽;我也想創業,可是我沒有錢;我年齡太大;我沒有學曆……諸如此類等等。其實說這些話的年輕人不明白,其實這些統統都是借口。很多現在擁有大量財富的人,有很多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有些甚至曾經一貧如洗;有些連中學都沒有念完。
那麼是什麼是他們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是智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上有三借:借人、借勢和借錢,這都是辦成事的有效方法。借人、借勢是聰明人常用的一種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對方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彌補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這很容易令人想起《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此計告訴人們:“借”字為利用他人辦成事之要訣。
關於辦事之借,有許多經典說法,例如,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生性與別人無異,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荀子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東方智慧。牛頓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成功學中,“借”的意義何在?在關係網中,“借”是核心。關係網又是人際關係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這一核心,就把握了關係網的精髓,就有可能通過借力,完成從沒錢、沒背景、沒經驗,向成功的轉化。
古之借風騰雲,借屍還魂,借腹懷胎,借名釣利,借力打力,借雞生蛋,無不是講究一個借字,講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發展。帆船出海,風箏上天,無不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作為東亞四小龍之一,這顆最璀璨的明珠,就是憑借與外國的大公司合營,借別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國原材料,借用外國公司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從事加工製造,從事轉口貿易。憑借“借風騰雲”的思維,迅速的使香港走向了繁榮。
台灣巨富陳永泰說得好:“聰明人都是通過別人的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目標。”一個人大部分的成就總是承蒙他人之賜;他人常在無形之中將希望、鼓勵、輔助,投入我們的生命中,從而激活了精神世界,常使我們的各種能力趨於銳利。
生命的生長,都依靠心靈從四處吸收營養,而這種營養,官能的感覺是不能覺察、不能測量的。從耳目中吸收進“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吸收不是取道於官能的視覺、聽覺神經的。—個成功人士,肯定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成功人士背後,肯定有著發達的關係網。
所以,一個人力量有多大,不在於他能舉起多重的石頭,而在於他能獲得多少人的幫助。一幅名畫中最偉大的東西,不在於畫布上的色彩、影子或格式上,而是在這一切背後的畫家的人格中,——那黏著在他的生命中,那為他所傳襲、所經驗的一切的總和所構成的一種偉大的力量!
任何人一跨入社會都應該學會待人接物、結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攜、互相促進、互相尊重,單槍匹馬絕對難以發展到成功的地步。
鋼鐵大王卡耐基曾經親自預先寫好他自己的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業過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優秀的人。”
大部分美國人都有一種特長,就是善於觀察別人,並能夠吸引一批才識過人的良朋好友來合作,激發共同的力量。這是美國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寶貴的借人經驗。
任何人如果想成為一個企業的領袖,或者在某項事業上獲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種鑒別人才的眼光,能夠識別出他人的優點,並在自己的事業道路上利用他們的這些優點。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銀行界的領袖曾說:他的成功得益於鑒別人才的眼力。這種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個職員都安排到恰當的位置上,並且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不僅如此,他還努力使員工們知道他們所擔任的位置對於整個事業的重大意義,這樣一來,這些員工無需人的監督,就能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十分妥當。
但是,鑒別人才的眼力並非人人都有。許多經營大事業失敗的人都是因為他們缺乏識人才的眼力,他們常常把工作分派給不恰當的人去做。他們本身盡管工作非常努力,但他們常常對能力平庸的人委以重任,卻反而冷落了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使他們埋沒在角落裏。
其實,他們一點都不明白,一個所謂的幹才,並不是能把每件事情幹得很好、樣樣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麵做得特別出色的人。比如說,對於一個會寫文章的人,他們便認為是一個幹才,認為他管理起人也一定不差。但其實,一個人能否做一個合格的管理人員,與他是否會寫文章是毫無關係的。他必須在分配資源、製定計劃、安排工作、組織控製等方麵有專門的技能,但這些技能並不是一個善寫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備的。
世上成千上萬的經商失敗者,都壞在他們把許多不適宜的工作加在雇員的肩上去,再也不去管他們是否能夠勝任,是否感到愉快。
一個善於用人、善於安排工作的人就會在管理上少出許多麻煩。他對於每個雇員的特長都了解得很清楚,也盡力做到把他們安排在最恰當的位置上。但那些不善於管理的人竟然往往忽視這種重要的方麵,而總是考慮管理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樣的人當然要失敗。
很多精明能幹的總經理、大主管在辦公室的時間很少,常常在外旅行或出去打球。但他們公司的營業絲毫未受不利的影響,公司的業務仍然像時鍾的發條機製一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那麼,他們如何能做到這樣省心呢?他們有什麼管理秘訣呢?——沒有別的秘訣,隻有一條:他們善於把恰當的工作分配給最恰當的人。
如果你所挑選的人才與你的才能相當,那麼你就好像用了兩個人一樣。如果你所挑選的人才,盡管職位在你之下,但才能卻要超過你,那麼你用人的水平真可算得上高人一等。
秘籍:不懂得“借”的技巧的人,不能說是一個智慧的人。
借 人
也許有人會說,借人,就是利用人。“利用”一詞似乎帶有貶義,但與朋友合作,互相幫助的確是成就事業的一種方式。如果能養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之道,那麼這樣的人定將會大有作為。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在中國傳統中是兩彎相映的明月,講究一個肝膽相照,義字當先。朋友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裏顯得日益重要,善於利用朋友往往使你的生活自在快樂,而且會有很多機遇。因此,培養一種利用朋友的習慣,實際上就等於你的成功有了希望。
南方某地有個很成功的商人,朋友無數,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誇,說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並且因人而異,加以利用。後來有人問他,朋友這麼多,他都同等對待嗎?
他沉思了一下說:“當然不可以同等對待,要分等級的,要因人而用!”
他說雖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誠心的,但別人來和他做朋友卻不一定都是誠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想從他身上獲取一點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對方有壞意,不夠誠懇的朋友,我總不能也對他推心置腹吧?”這位商人說,“那隻會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況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級”,既有“刎頸之交級”、“推心置腹級”、“可商大事級”、也有“酒肉吃喝級”、“嘻嘻哈哈級”、“保持距離級”等等。和對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開心扉的程度往往由這些等級來決定。因為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借他們各自的能力和特點,成就自己的事情。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青年人更需要朋友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香港著名的聖安娜餅店的創始人——霍世昌靠朋友得以發跡,可以給你許多有益的啟迪。
現年40歲的霍世昌是聖安娜餅店的創始人之一。但屈指一算,這餅店成立至今已有整整18年的曆史了,他當時隻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當人們向他提出此一疑問時,這位仍然顯得幼稚的老板笑著回答道:“你猜錯了,我是靠借錢開餅店,靠朋友發財的。”由如此爽脆的答案你應該明白他當時的情形。
“當時我在電燈公司工作,是有關技術維修方麵的。那時還未結婚,但已有女朋友,她很喜歡弄些點心、蛋糕之類食品,味道嘛,真是不錯。她是跟一位師傅學習的。我便想,徒弟已經有此成績,師傅當然更好,因此便萌升起開餅店的念頭。然而那時的西餅業在香港並沒有呈現出現在的這種蓬勃勢頭。我想這是一項有作為的生意,便跟她的師傅商量研究。我倆都讚成這個計劃,但最重要的問題是資金缺乏,於是,便決定找朋友支持。我先是做出一份包含預算、地點、資金、經營方針等詳細內容的可行性計劃書。然後,便找來朋友商量。當這位朋友看過後,他很順利地接受了計劃書。我們三個人便成為合夥人,直至現在。”
當初靠借錢開餅店,現今每年都增設一間分店,1997年香港回歸後,霍記餅店的生意更紅火了。
遠親不如近鄰,借身邊的朋友之力,將會對你的事業大有幫助。
這不僅是例子,是故事,更是啟示。假如你是一個善借高手,朋友會為你的成功“添磚加瓦”。
秘籍:一個人唱不了大合唱的,必須借人而成。由此可見,借人成事是至關重要的,你忽略這一點,隻能演獨角戲。
借 名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種韜略。
美國一名出版商有一次出了一套叢書,他派人給總統送了一套,然後接二連三地請求總統談談對這套書的看法。
總統很忙,根本沒時間看這套書。有一次,出版商再來的時候,他不耐煩地隨口說:“不錯,不錯,這套書還可以。”於是,出版商馬上大肆宣傳:“這是一套總統認為不錯的書。”這套書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不久後,出版商又策劃出版了另一套書。他又給總統送了一套,並請求總統發表看法。
總統已經上了一次當,這次故意說:“這是一套很臭很臭的書,沒有任何價值。”
於是,出版商又大打廣告:“這是一套被總統臭罵的書。”很快,這套書還是被搶購一空,因為人們都帶著好奇的心理,想看看總統為什麼這麼討厭這套書。
再後來,出版商又策劃出版了第三套書。他還是給總統送去了一套,並請求其發表看法。
總統有了兩次教訓,不敢再輕易對書發表意見,便永遠閉口不談看法。
於是,出版商又打出廣告:“這是一套總統不願意發表看法的書。”這套書依然被搶購一空。
這個故事的真實程度有多少,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得到啟發:一個有影響的人,跟我們的產品的任何接觸或關係,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產品的銷售。知道了這一點,想要成功,想要獲得財富,就千萬別錯過任何這樣的機會。
有時,一個道理大家都懂,就是不懂得把這個道理利用在發財致富上。或者即使有些人想到了,也沒有徹底利用好。
美國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在策劃自己產品銷售的時候,可謂是別出心裁。他們利用全球性的焦點事件,不花一分錢,就讓人們感覺他們的產品無可挑剔。
大家都知道,美國在轟炸伊拉克的時候,全世界的人最關注的就是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的行蹤。當然,美國這家牙膏公司的銷售策劃者也在注意這個事情,隻是他們帶有商業目的,而普通人隻是帶著一種政治興趣或愛好。
當薩達姆的別墅被炸掉後,電視新聞畫麵多次出現薩達姆別墅裏亂七八糟的場麵。這時,牙膏公司的人放出風聲,說美國士兵在薩達姆的別墅裏發現,薩達姆日常都喜歡使用他們生產的某某牌牙膏。
有好事記者馬上把這一消息搬上了報紙。由於薩達姆正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當然這一“薩達姆喜歡的牙膏新聞”被廣為轉載。一下子,這種牙膏吸引了全世界人們的眼球。
高明的策劃,並不是非得整天去吹捧自己產品的“閃光點”,而是怎樣讓人們“無緣無故”地把眼球停留在你身上。
秘籍:沒有辦不成的事,隻要借用他人威名。
借 錢
一個初涉商道,手頭資金不足的人,那麼怎樣才能借別人的錢,賺更多的錢呢?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丹尼爾·洛維格,1897年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小鎮南海漫,洛維格父親是個房地產生意的經紀人。洛維格10歲時,父親和母親因為個性不合離婚了。這樣,洛維格跟隨父親離開家鄉,來到了得克薩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個以航運業為主的城市。
洛維格對船情有獨鍾,幾乎到了著迷的程度。終於,高中沒念完就去碼頭工作了。他先給一些船主做幫工,拆裝修理輪船引擎。洛維格對這一行有出奇的靈氣,簡直稱得上無師自通。
由於他手藝出眾,攬的活越來越多,忙都忙不過來。於是幹脆辭職,獨自開了個修理行。
就在洛維格即將30歲的時候,靈感開始進發了。童年的一個小小的賺錢經曆出現在他的腦海裏。
在他9歲時,偶然獲悉鄰居有條柴油機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人想放棄它。洛維格向父親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雇了人把船打撈上來,又用一部分從船主人手裏買下了它,然後用剩下的錢請人把那條幾乎報廢的帆船修理好,然後轉手賣了出去。這樣他淨賺了50美元。他知道如果沒有父親的那50美元,他難以做成這筆交易。洛維格發現,對於一貧如洗的人,要想擁有資本就得借貸,用別人的錢開創自己的事業,為自己賺更多的錢。
洛維格能選擇的惟一辦法,就是向銀行申請個人貸款。在相當長的日子裏,紐約的很多家銀行裏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說服銀行家們貸給他一筆款子,並且使他們相信他有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銀行對他的請求一一給予了拒絕。理由很簡單,他幾乎一無所有,貸款給他這樣的人風險很大。希望一個個像肥皂泡樣破滅。就在絕望之際,洛維格突然計上心來。他有一條尚能航行的老油輪,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裝,並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價格包租給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後,他帶著租約合同等去找紐約大通銀行,說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輪,如果銀行肯貸款給他,他可以讓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轉給銀行,來分期抵付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經過研究,大通銀行的經理們答應了洛維格的要求。當時大多數銀行家都認為此舉簡直不可思議,把款貸給洛維格這樣一個兩手空空的人,等於是把錢白白扔進大海裏。但大通銀行的經理們自有他們的道理:盡管洛維格本身沒有資產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卻有足夠的信譽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除非發生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隻要那條油輪還能行駛,隻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產倒閉,這筆租金肯定會一分不差地入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