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來,他到了一家布料店,老板認為他沒有經驗,不能接待客人,命令他大清早到店裏升爐火,然後擦窗戶、送貨,而且半年內不能領薪水。他說,他在農場工作了10年,才存得了50美元,這些錢隻能維持三個月的生活費用,那麼至少從第四個月開始,付給他日薪50美分。老板答應了,但條件是每天必須工作15個小時,也就是每小時薪金3美分多。他的事業就這樣開始了。一年後,他用借來的300美元,開設了一家商品零售店,銷售的全是5美分的貨物。幾年後,他建造了當時世界第一座高樓,即伍爾沃斯大廈。
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但不應該改變一個人的拚搏精神。麵對眼前的艱難境遇,我們應該有一種愈挫愈勇的堅強精神,把每一次的困境看做是邁向成功的磨煉,那麼我們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挫折也能迎刃而解。
環境不能改變,命運可以改變
“生活就像是玩撲克,發到手裏的牌是定了的,但你的打法卻完全取決於自己。”這句話形象透徹地描述了我們的生活態度。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是很難改變的,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是可以選擇人生的方向。
我們可能出生在一個偏遠的鄉村,可能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可能被分配到最基層的工作崗位,但是這些都不應該成為我們抱怨命運的理由,我們沒有良好的條件,有的卻是在艱苦環境下磨煉出來的毅力。
有一天,李斯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解手,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小事,竟然改變了李斯的人生態度。李斯剛一進廁所,就看見一群老鼠尖叫著四處逃散。這群在廁所內安身的老鼠,個個瘦小幹枯,探頭縮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
李斯看見這些老鼠,卻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糧倉裏的老鼠和廁所裏的老鼠的生活境遇差別很大,那裏的老鼠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糧倉中痛快吃食,逍遙自在。
看到這些,李斯陷入了沉思: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位置不同,命運也就不同。自己在這個小小的蔡城裏這個小小的倉庫中做了多年的小文書,從未出去看過外麵的世界,不就如同這些廁所中的小老鼠一樣嗎?自己整日在這裏掙紮,卻全然還不知外麵有糧倉這樣的天堂。李斯並沒有抱怨自己身處在這樣一個閉塞的環境中,而是下定決心,要換一種活法,為自己開創一個新的天地。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荀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20年後,他把家安在了秦都鹹陽的丞相府中。
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有如此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意識,何況是我們這些今人呢?改變命運的機會不是存在於抱怨的口中,而是握在自己的手中。
提起潘石屹和他的地產業,大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有關潘石屹創業之初的選擇故事可能是你所不知道的。1984年,潘石屹以優異的成績從石油學院畢業後,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研究室工作。在那裏,他的聰明才智博得了領導的賞識。
有一次,辦公室新分配來的一位女大學生對分配給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當潘石屹勸她湊合著用時,對方非常認真地說:“小潘,你知道嗎,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輩子的。”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潘石屹:難道我這一生將與這套桌椅共同度過?正在思變的時候,他遇見遠在剛剛開放的深圳創業的一位老師。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
1987年,變賣了自己所有家當的潘石屹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去廣東打工,後來去了海南,自己做老板,開始了經商生涯。1993年,潘石屹在北京注冊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總經理,開始了在北京房地產界的艱難創業,最終成為北京地產業的巨擘。
正如尼赫魯所說,人生就像打牌。有的人手中握著一把爛牌,就隻知抱怨牌差,產生這牌肯定贏不了的心理,最終放棄贏牌的念頭。有的人手中握著一把好牌,自己卻不會打,白白錯過了贏牌的機會。能不能打好人生這副牌還要靠自己,牌的好壞真的不那麼重要。
抱怨環境是沒用的,沒有人會可憐你,隻有自己發憤圖強改變命運。要知道,在你之前有很多人已經經過自己的努力走向了成功。
生活不可預測,隻有努力適應
生活就是一個未知數,今天我們還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明天就可能為在哪裏吃飯而發愁。麵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我們該怎麼辦?是抱怨自己的運氣差從此一蹶不振,還是靠親戚朋友的接濟過日子,抑或是重新振作起來尋找事業的第二春?下麵這位叫李春花的人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的鐵飯碗被打破,許多工人下了崗。四川雙流縣的李春花同丈夫也成了其中的一員。麵對困境,他們也曾抱怨社會、抱怨單位讓他們下了崗,丟了鐵飯碗,他們也曾彷徨、憤懣,但最終還是重新開啟了自己的生活。
1999年3月,李春花同丈夫來到成都,他們想在雙流機場附近的雙流縣城賣粥。他們租了一間隻有6平方米的門麵,又買來相關物品。在他們先後投入了15萬元後,粥店總算開張了。
雖然兩個人起早貪黑地幹,但生意並不好。開張三個月,就虧了3 000多元。
李春花意識到必須要變,否則就隻有死路一條。怎麼變呢?中國人習慣在早上喝稀飯,如果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飯是否也可以呢?
丈夫也認為這個想法不錯,於是他們經過認真考慮後決定:把稀飯做成正餐,推出營養可口的“葷稀飯”。
為了創建屬於自己的稀飯品牌,他們首先給自己的稀飯取了一個通俗易記的名字——李姐稀飯大王。
第二天,他們就開始分頭行動起來:夫妻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丈夫辜強負責研究稀飯的種類。
李春花負責外聯,研究經營戰略,她在雙流電視台做了一係列廣告,大膽提出“改變稀飯傳統喝法,把稀飯當成正餐,把稀飯當成營養餐”的新餐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