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
溫州市是浙江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南部。麵積11784平方千米,轄3區6縣,代管2縣級市。全市居民以漢族為多,還有佘、回、白等39個少數民族。溫州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以平原為主,河網密布,間有丘陵。市境內主要礦藏有銀、黃鐵、銅、錳、鉛、鋅和明礬石等,其中蒼南縣礬山擁有明礬石礦。號稱世界礬都,泰順縣龜湖的葉蠟石礦全國聞名。工業主要有電力、造船、機械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漁業以海洋捕撈為主,兼海塗與淡水養殖。市境內有雁蕩山、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江南古鎮:烏鎮
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京杭大運河西側,地處水陸要衝,俗稱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烏鎮是江南著名古鎮之一。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保存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鎮東的立誌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鎮上的西柵老街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三麵環山,麵積約5.6平方千米,湖岸周長約15千米。景區由一山(孤山)、兩堤(蘇堤、白堤)、三島(湘心亭、阮公墩、小溉洲)、五湖(外西湖、西裏湖、北裏湖、南湖和嶽湖)、十景(平湖秋月、曲院風荷、柳浪聞鶯、斷橋殘雪、南屏晚鍾、雷峰夕照、花港觀魚、雙峰插雲、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構成。民間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和許仙的“斷橋相會”就在發生在西湖。西湖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
六和塔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於杭州市區西湖南隅,聳立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山上,是中國磚木結構建築的佼佼者。“六和”之名來自佛家的6種規約,“六合”就是“天地四方”的意思。始建於北宋,據說是為了鎮壓錢塘江潮而建築。後在塔頂裝明燈。成了江上夜航的指南。
錢塘江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古稱浙江、浙水,源出安徽省休寧縣西南,皖、贛兩省交界懷玉山脈中的六股尖東坡,幹流流經皖、浙兩省,最後進入杭州灣。長605千米。流域麵積約4.88萬平方千米,全河分上、中、下3段。徑流補給以雨水占絕對優勢,地下水僅占少量。這裏興建了新安江、富春江、黃壇口和湖南鎮等水庫和水電站。錢塘江蘭溪以下為主航道,新安江是溝通浙西和皖南的重要航道。目前已將錢塘江與京杭運河重新溝通,實現了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係的銜接,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水運網。
錢塘江大潮
錢塘江大潮是浙江著名的自然景觀。每逢農曆八月十八日,在海寧一帶都可以看到壯觀的湧潮。湧潮來時,壁立的潮頭。像一堵高大的水牆。呼嘯席卷而來,發出雷鳴般的吼聲,震耳欲聾,令人心驚。這主要與錢塘江喇叭狀入海口地形有關。
靈隱寺
杭州靈隱寺又叫雲林禪寺。寺周圍樹老林深,峰巒競秀。相傳,靈隱寺是由印度僧人慧理創建的。現在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靈隱寺的大雄寶殿是中國著名的單層重簷古建築之一。另有清末重塑的木雕釋迦坐像,此外還有十二圓覺、二十諸天等佛。靈隱寺的殿字、經幢、亭閣、石塔、佛像等建築和雕塑藝術。對於研究我國佛教史、建築藝術史和雕塑藝術史都很有價值,是珍貴的文物。
嘉興南湖
嘉興南湖位於嘉興市區東南,風景秀麗,曆史悠久,古稱陸渭池,又稱小滮湖。南湖又分為東、西兩湖,形似鴛鴦交頸,古時湖中常有鴛鴦棲息。因此又名鴛鴦湖。“煙雨迷滮”是南湖景觀最突出的特征,曆代騷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了眾多的詩篇與畫卷。南湖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裏勝利閉幕,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位於紹興市。房舍約有百家,是周氏家族聚居的地方。魯迅於清代光緒七年(1881年)在此誕生,18歲之前,他二直在這裏生活、學習。故居臨門處有小天井和廳堂,廳堂北麵隔天井的5間樓房是魯迅早年的住處,樓下有魯迅母親魯瑞及祖母蔣氏的房間,樓上東麵一問是魯迅與朱安的新房。北部有魯迅認識章運水(即閏土)的地方——灶間。最後麵的部分是百草園,由大、小園兩部分組成,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即是以此為素材的。
蘭亭
蘭亭與禹陵、東湖並稱為紹興市郊三大著名風景點之一,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使蘭亭的聲名更盛。蘭亭依山傍水,竹木掩映,為一處幽雅的古典園林,景觀總體布局錯落有致,蘭亭景區可分為8處:流觴亭、禦碑亭、鵝池、小蘭亭、右軍祠、蘭亭江、樂池、書法博物館。流觴亭在一小溪邊上。流觴亭北有禦碑亭,禦碑正麵為康熙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陰麵是清乾隆帝所書的《蘭亭即事》詩。世稱子孫碑。亭東有鵝池。
大禹陵
大禹陵位於紹興市東南6千米處,是中國古代治水英雄、開國聖君——大禹的葬地,是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大禹陵坐東朝西,處在宛委山、會稽山、天柱山3座山的環抱之中。這裏的大禹陵、大禹祠和禹王廟組成了氣勢宏大的古建築群。
普陀山
普陀山是東海中的一個島嶼,由普陀山、洛迦山兩個住人島及一些無人島嶼、礁組成,島上洞幽岩奇,峰巒起伏,林木蔥蘢,並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曆史和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普陀山佛教主供觀音菩薩。是著名的觀音道場。普陀山附近有許多摩崖石刻,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武將藍理所題“海山大海”四字最為引人注目。普濟寺與法雨寺、慧濟寺被合稱為普陀山三大寺。
雁蕩山
雁蕩山又名雁岩、雁山。雁蕩山係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和南雁蕩山,通常我們所說的雁蕩山風景區主要是指北雁蕩山。它以山水奇秀聞名,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雁蕩山最高峰海拔1000多米。石、峰、瀑、澗是其最出名之處。雁蕩勝景集中在東南部的大龍湫、靈峰、靈岩一帶,即一龍二靈。又稱雁蕩風景三絕。徐霞客曾留詩讚美雁蕩山:“四海名山皆過目。就中此景難圖錄。”
“天下第一秀水”:千島湖
千島湖位於浙江省杭州西郊淳安縣境內。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而被譽為“千島碧水畫中遊”。湖區麵積573平方千米,分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中心5大湖區,湖中擁有眾多形態各異的大小島嶼,故有千島之名。千島湖的水清澈明淨,屬國家一級水體,被讚為天下第一秀水。千島湖碧波萬頃。千島競秀。群山疊翠,峽穀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品,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總麵積達4萬平方米,具有豐富的文化堆積層,其中第四層距今約7000餘年,是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河姆渡遺址出土共7000餘件文物。以石器、骨器和陶器為主。此外,還發現大批木構幹欄式建築的遺跡。在出土的50多種動物遺骸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和水牛等動物的遺骸。河姆渡遺址體現了7000多年前長江下遊較先進的原始文化,說明長江下遊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
良渚文化
分布在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的高峰,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的中國乃至環太平洋地區都獨占鼇頭。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製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巨大反差顯示出當時社會等級分化的加劇;刻畫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
安徽省安徽簡介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華東地區西北部,是一個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麵積13.96萬平方千米,地形多樣,南高北低。安徽省在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淮河以北屬溫帶季風氣候,長江、淮河穿境而過。安徽於清康熙年間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合為“安徽”。這裏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曆來都是人才輩出之地。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諸如徽派建築、徽墨歙硯、徽戲等文化瑰寶。為中國的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地理概況
安徽位於中國華東地區西北部,東鄰江蘇、浙江,北接河南,西界湖北,南有江西,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被稱為中國長江三角洲的腹地。安徽境內的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4米。
全省南北長約570千米。東西寬約450千米。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淮河橫貫安徽。將全省天然的分成三部分——錦繡的江南山區、富饒的中部平原和肥沃的淮北平原,以及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皖南山區。
氣候特點
安徽省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終年溫和濕潤,並有明顯的南北氣候過渡特征。氣溫一般南部高於北部。年降水量南部多於北部,山地多於平原。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變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澇災害。
自然資源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灰岩、岩鹽居全國前十位。安徽省境內的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最著名的有揚子鱷、江豚等。瀕危的動物59種。森林資源也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30%。
交通運輸
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747千米,東西南北出省口皆有高速公路相連接;鐵路總裏程2387千米,京滬、京九、隴海和寧西等鐵路縱貫境內:有4個民用機場,與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通航;水運體係發達。蕪湖、銅陵、安慶3個長江口岸實現了對外輪的開放。
經濟概況
安徽省是中國主要糧食產區之一,農業大省。以水稻、小麥以主。農業兼具有南、北方的生產特征。全省漁業發達。經濟魚類達40多種。重工業以煤炭、機械、化工為主,是中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基地之一,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安徽的古井貢酒、宣紙、徽墨、徽硯等聞名國內外,是安徽省的經濟支柱之一。
文化習俗
安徽是南北文化交彙之地,這裏地形複雜,受風土人情影響,文化習俗南北迥異。曆史上,楚國統治安徽300多年,使這裏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其中,徽州文化最為典型。從北宋後期,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等,無不顯示出獨特的風貌。
省會:合肥
合肥市位於省境中部,長江淮河之間,沿江近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合肥屬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渡區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市總麵積7266平方千米。合肥現轄3個縣4個區。合肥市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裏”聞名於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名勝古跡眾多。有三國古戰場逍遙津、曹操訓練弓弩手的教弩台、古鍾長鳴的明教寺、呈宋代建築風格的包公祠、包公墓園以及晚清重臣李鴻章故居、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故居等。
“三朝古都”:亳州
亳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海平原,與蘇、魯、豫3省鄰近。亳州唐朝以前稱譙(譙縣、譙郡),自唐代始稱毫州;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縣級亳州市升為地級亳州市。總麵積8394平方千米,總人口521萬。亳州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自。湯都於亳已有3700多年的曆史,文物古跡遍布,曆史名人薈萃,以三朝古都名揚天下。亳州是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位居全國四大藥都之首,有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曆史文化名城:壽縣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之濱,古稱壽春。春秋為蔡侯重邑,戰國時楚考烈王、西漢淮南王和東漢末年袁術均建都於此。東晉改稱壽陽,隋稱壽州,到近代始稱壽縣。壽縣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城郊八公山是著名的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主戰場。此外,千古佳話將相和的主角之一廉頗也葬在八公山。壽縣南30千米是著名的神州第一大塘安豐塘,相傳此塘為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集民力所建。壽縣文物古跡還有報恩寺、範公祠、孔廟、戰國墓葬、壽縣古城牆、清真寺、劉安墓、珍珠泉等。瓦埠湖銀魚、瓦蝦是壽縣最著名的水產。八公山豆腐和傳統糕點大救駕聞名遐邇。
蕪湖
蕪湖市位於省境東南部,北臨長江,麵積3325平方千米,轄4區3縣,人口231萬。蕪湖市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礦藏有鐵、銅、石灰岩等。工業以輕紡為主,還有機械、造船等門類。農業以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為主。長江流經市境西北部,流程70餘千米。漳河、青弋江、水陽江自南向北流貫平原。其間河湖交織,形成水網圩區。蕪湖港為長江五大港口之一。
黃山
秦代的黃山被稱為黟山,到了唐代天寶六年(747年),改名黃山。黃山素以奇偉俏麗、秀靈多姿著稱於世,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俱佳,奇鬆、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
徽州牌坊
在黃山市徽州區(古徽州)境內,保存有大量古代牌坊。因此,這裏有“牌坊之鄉”的美稱。在封建社會,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方麵功勳顯赫的官員,當朝政府常常批準在這些人的故裏村頭。修建“功德牌坊”。後來也用來旌表家庭內的貞烈婦女。這樣的牌坊便是貞節牌坊。到明清時代,徽州牌坊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固,雕刻造型精美,高大挺拔,恢弘華麗,是中國古牌坊建築中的傑作。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改名九華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而得名,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皖南山區北部青陽縣境內,麵積百餘平方千米。山勢嶙岣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蓮華、天柱、十王等9峰最為雄偉。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最高點。境內主要勝景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峰雲海、平崗積雪、天台曉日、舒潭印月、閔園竹海、鳳凰古鬆等數十處。名刹古寺林立,與自然風景巧妙結合,素有蓮花佛國之稱。寺廟始建於東晉,明清鼎盛時佛寺曾達三四百座,現存78座。
江南溶洞群
安徽的很多地區都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發育,江南水鄉適宜的條件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溶洞。這裏溶洞中的石鍾乳發育形成各種不同的造型。加之洞底積水,構成一個個景色優美的旅遊勝地。在這些溶洞群中,最為著名的有貴池城南的大王洞、蓬萊洞、石台的魚龍洞等。
包公祠
包公祠位於合肥市。占地約2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祠內的包公塑像冷靜嚴峻,一身浩然正氣。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並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祠內兩邊廂房陳列著包公墓內的出土文物,包括《家訓》及包氏家譜等展品。祠室內外。有許多匾額楹聯,用以歌頌包拯的清廉無私。
西遞古村落
西遞古村落建築被譽為“徽派古民居珍寶”、“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民居建築布局上高低錯落,布置得當。這些清代民居的大門均采用黟縣青石料砌成高大門坊,各種石雕、磚雕的門罩設在門坊上。民居大多有一處或多處因地製宜、依勢而成的小庭院。院內布置有花壇、水池,圍以漏窗、矮牆,飾以石雕、磚鏤,整體建築比例和諧,尺度適宜,在質樸中又見俊秀、典雅。各個民居單元還有青石為圈的水井。
宏村
在黟縣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村舍,這裏的古人別出心裁地設計出牛狀居民村落——宏村。環繞全村的山溪清泉流進各家庭院,被稱為牛腸;而與此相連的一個半月形池塘,被看作是牛胃:一渠清水由牛胃注入胃南湖,好像進入宏大的牛肚。沿江河而聚居,是古人早已養成的生活習慣,而這種引山泉之水入村舍、進庭院的精心設計。則不僅滿足用水之便,也顯示出了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更高層次的構想與追求。
許國石坊
歙縣山城古為徽州治所,其中明代民居、牌坊、祠堂合稱為歙縣古建築三絕。許國牌坊是一座跨街矗立、奇異獨特的古牌坊,為中國古代石牌坊建築中的罕見實例。牌坊大多為四腳。而許國石坊是八腳,也稱八腳牌樓。石坊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平麵呈口字形,三層四麵八柱。主樓分為三層。最上層由鬥拱承歇山頂屋簷,山麵附樓各出兩層挑簷。石坊通體為堅硬青石雕琢而成的仿木建築。石坊四麵雕為雙龍盤邊,鐫刻著董其昌所書“恩榮”、“先學後臣”、“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等題款,顯示了被紀念者的身份、功業等。石上所刻飛龍走獸、彩鳳飛禽。神態逼真。
天柱山
天柱山之名皆因山峰突兀雲天,峭拔如柱而得,又名潛山、皖山。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海拔高達1488米,號稱中天一柱。山中層巒疊嶂,千岩萬壑,遍布蒼鬆、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山中佛寺道觀並存,現已成為中國的道教名山之一。
琅琊山
琅琊山麵積約115平方千米,山中遺有唐、宋以來的多處摩崖、碑刻和古建築。因有名山、名亭、名寺、名文、名泉、名洞、名士、名碑、名關而被稱為九名勝境,素有“蓬萊之後無尉山”之譽。著名詩人韋應物、蘇軾、歐陽修等均寫有讚其美景的詩文。醉翁亭又名謂亭,創建於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是當時的琅琊寺僧智仙為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而建。
“現代宋街”: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位於黃山市西南隅,是市內現存最完好的一條宋代商業長街,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為全國所罕見。有現代“宋街”之譽。沿街房屋多為兩層,間以三層,樓下開店,樓上為居室。沿街兩側有茶樓、酒店、書場、墨莊、商場等260多室,各色攤點200多個。門麵多為單開門,寬3~5米。入內則深邃,連續多進,內院以華麗的天井相聯結。一般是前店後庫,前通街,後通江。
福建省福建簡介
簡稱閩。福建省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東臨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是中國的重要門戶。全境陸地麵積12.14萬平方千米,絕大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海陸線曲折。島嶼眾多。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
福建眾多的少數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民俗風情,有閩南語、福州話、客家話等多種方言。福建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800多萬人,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
地理概況
福建省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穀、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麵積的80%以上。地勢總體上從西北向東南下降,橫斷麵略呈馬鞍形。在西部和中部形成斜貫全省的兩列大山帶:西列是以武夷山脈為主體的閩西大山帶;中列是由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山脈組成的閩中大山帶。這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穀、盆地。俗稱閩中大穀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平原地帶。全省陸地海岸線總長3000多千米。岸線多呈鋸齒狀,十分曲折,其曲折程度居我國沿海各省份之首位。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汀江(廣東韓江的上源)、晉江等。
氣候特點
福建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7~21℃,最冷月為6~13℃,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內陸多於沿海,山地多於平原:受地形影響,降水分布自東向西呈兩低兩高現象。福建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寒、雹等。
自然資源
福建省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葉蠟石、石英砂、建築砂、高嶺土、熒石、花崗石等6種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居全國前列。福建因地處亞熱帶氣候區,水分條件好,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珍稀樹種有紅豆杉、三尖杉、鍾萼木等。還有野生動物紅麵猴、蘇門羚、靈貓、豪豬、穿山甲等。
交通運輸
目前福建省有鷹(潭)廈(門)、南(平)、福(州)、漳(平)龍(岩)等鐵路和許多公路。90%以上的鄉鎮通了汽車,形成了一個發達的交通網絡。此外,從福州到杭州、上海、廣州等地的民用航空線運輸繁忙。鐵路運輸在當地也有很大發展。
經濟概況
福建省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以輕工業、手工業、加工業和農業構成經濟框架,經濟迅速發展。躍居中國前列。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油菜、黃紅麻、烤煙、茶葉等,植茶曆史悠久,所產的武夷岩茶、烏龍茶和茉莉花茶等為國內外市場暢銷珍品。福建省是全國木材、毛竹的生產基地。福建重工業主要分布於內地縣市,利用農漁林礦資源發展起來的輕工業如製糖、製茶、罐頭食品、造紙、塑料等工業在全國領先。
文化習俗
福建是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晉唐以後,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傳入福建,逐漸形成了福建特有的閩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惠安女。此外。福建的宗教信仰發達,不但奉祀的神靈繁雜,而且根據需要可以把任何東西當作崇拜對象。深刻地影響著福建民俗的各個方麵。
省會:福州
福州位於東南沿海閩江下遊的河穀平原上。東瀕大海,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古城,也是古老的外貿港口。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稱。福州有2200多年曆史。福州名勝古跡眾多,著名的有建於1000年前的木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瑯琊王德政碑、有書法藝術世寶之稱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等。此外還有崇福寺、戚公祠、開元寺、林則徐墓、馬尾造船廠遺址等。福州文化中的閩劇和福州評話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福州傳統工藝產品,如脫胎漆器、壽山石雕、玉雕、象牙雕、木畫、磨漆畫等極具特色。
曆史文化名城:泉州
泉州市位於省境東南部。晉江下遊北岸。南臨台灣海峽,別稱鯉城,刺桐城。麵積11245平方千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較多,有鄭成功墓、天後宮、開元寺、摩崖石刻等豐富旅遊資源。也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
廈門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沿海。麵積1569平方千米,轄6個區。廈門原為海島,1957年鷹廈鐵路建成通車,遂與大陸連成一體。廈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市內主要企業涉及電子、機械、化學、食品、紡織、建材、儀器儀表、皮革等行業。農業以生產稻穀、花生、甘蔗等為主,盛產龍眼。鷹廈鐵路縱貫西部,有廈門港、劉五店港等港口和高崎國際機場。
鼓浪嶼
廈門西麵海中的一個美麗的小島,島上濃蔭覆蓋,花香撲鼻,處處似公園。觸目皆佳景。廈鼓海峽稱為鷺江。鼓浪嶼景觀秀麗多姿。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和音樂之鄉、鋼琴之島之譽。鼓浪嶼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山海相擁,造化自然,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更為島中勝景。
客家士樓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住宅,其形狀有圓形、半圓形、橢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還有交椅形、簸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也稱圓樓或圓寨,最為著名。也最引人注目。這種土樓分布於閩西和閩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是客家人傳統的民居建築,體現著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土樓的最大特點在於造型大,屬於集體住宅區。大型住宅有二至三圈。環環相套。土樓有著一般民宅所沒有的優點。因為土樓牆壁較厚,不易倒塌,既可防震、防潮、防盜。還能起到保溫隔熱作用,冬暖夏涼。土樓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林則徐紀念祠
林則徐紀念祠麵積約為3000平方米。祠門朝東,第一道是屏牆,兩邊門牆分別題額“中興宗袞”和“左海偉人”。第二道是牌樓形牆。門上橫額“林文忠公祠”。入儀門廳為假山園林,正中有禦碑亭,亭內有三座成品字形的青石碑。一為聖旨,一為禦賜祭文,一為禦賜碑文。碑亭北側為祠廳,有林則徐坐像,楣上掛著道光帝禦書“福壽”匾額等。亭後有一列曲尺形雙層樓房,西樓3間是供家族子弟讀書學習的地方,內有“豐井”。現已辟為林則徐紀念館,展出林則徐一生功績。
媽祖文化
相傳媽祖叫林默娘,她運用自己的特異功能給人看病,還能預報天氣變化,使漁民們避過台風等帶來的危險,轉危為安。人們非常感激她,都把她當作神女、龍女來崇拜。媽祖信仰是福建文化和民俗的重要部分。林默娘的聖跡向四麵八方傳開,老百姓親切稱她為媽祖,曆代統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從夫人到妃、天妃、天後。直到天上聖母,使得對媽祖的崇拜愈加發展。媽祖廟中一般是前殿媽祖。後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後,隔著一個天井,後麵是供奉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的觀音殿。
太姥山
太姥山整個風景區麵積為92平方千米,分為太姥山嶽、晴川海濱、九鯉溪瀑、福瑤列島、桑園翠湖五大景區,瑞雲寺、冷城古堡兩處獨立景點。此外,還擁有山峻、洞異、石奇、瀑急、溪秀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刹、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裏都會舉行歌會,萬人雲集於此,有盤歌、跳火等活動。
閩江
閩江是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武夷山脈。全長577千米,流域地跨35個縣市。閩江流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作波浪式下降,上、下遊河穀形態和流域麵積倒置現象十分明顯。南平以上為上遊,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支流,成T字形擺布:南平以下至安仁溪口為中遊,此段較大的支流有古田溪、尤溪,安仁溪口以下為下遊,此段最大的支流是大樟溪,在福州盆地流入閩江南港烏龍江。閩江徑流豐富。閩江水係中、上遊灘多水急,水力資源豐富,但閩江屬山區型河流,航道灘多流急,航槽窄,彎曲半徑小,航運能力較低。下遊泉州平原農業生產發達。
江西省江西簡介
簡稱贛,位於華東西部、長江中下遊以南,麵積16.69萬平方千米。三麵山地丘陵環繞,北側為鄱陽湖平原。江西省東有懷玉山、武夷山。與浙江和福建接壤,南有大庾嶺、九連山和廣東毗鄰。西有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等與湖南相倚,北部以長江為界與湖南、安徽兩省相鄰。江西擁有豐富而燦爛的文化,滕王閣、白鹿洞書院、瓷都景德鎮等地名聲顯赫。被稱為“江南昌盛之地。文章節義之邦”。
地理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長江中下遊南岸,與安徽省、湖北省相鄰;東臨武夷山,與浙江、福建接壤,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上通武漢三鎮,下貫南京、上海,南仰梅關、嶺南而達廣州。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麵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水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
氣候特點
江西省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約16.3~19.5℃,氣溫自北向南遞增。全省夏季較長,冬季較短,南北差異很小,極端最高氣溫幾乎都在40℃以上,是長江中遊最熱的地區之一。江西是中國多雨省區之一,地區分布上是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
自然資源
江西素有鎢都之稱,江西省的鎢礦資源分布遍及全省,產地數量多,規模大,資源豐富。大餘鎢礦鎢儲量占全國第一位。修水縣香爐山鎢礦床,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鎢礦床,儲量已達超大型。
交通運輸
江西省以省會南昌和各區市為中心樞紐。以國省道公路和贛江航道為主幹線。形成上饒——南昌——萍鄉的東西大通道和九江——南昌——贛州的南北大通道構成的十字形交通主骨架。目前鐵路線主要有浙贛線、鷹廈線、南九線、皖贛線和京九線。公路主要有縱貫全省的206國道和105國道等6條幹線。內河航道有長江、贛江、鄱陽湖區等5000餘千米,全省有港口78個,年吞吐量在600萬噸以上。民用航空在南昌、景德鎮、九江、贛州建有飛機場,從廬山可直達廣東惠陽和北京等地,年客流量逾萬人。
經濟概況
江西省農業條件好,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的商品糧基地。省內農、林、牧、副、漁立體式發展,茶葉、淡水魚是其主要的經濟作物。畜牧業由於山地廣闊發展很快,畜牧業產值逐年提高。江西瓷器業自古就是重要經濟產業,景德鎮製瓷工業曆史悠久,現已實現機械化,所生產的瓷器為中國八大瓷器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冶金、電力、煤炭、有色冶金工業發展很快,門類已比較齊全。江西省的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公路運輸量次之,航空也得到較大發展。
文化習俗
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贛南采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是由民間采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特色。
省會:南昌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會。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位於江西省北部,贛江下遊,鄱陽湖西岸,境內高山、丘陵、平原相間,江湖縱橫,自然資源豐富。南昌文物古跡眾多,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有70多處,其後更有漢代紫金城遺址、三國孫慮城遺址、久負盛名的滕王閣、兩晉時的玉隆萬壽宮、明代的蜚音塔和洪崖石刻等。南昌還是一座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跡,包括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和紀念館。南昌夏季氣溫炎熱,有火爐之稱。
“贛北棉鄉”:九江
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西南鄰湖南省嶽陽市,西北與湖北省黃岡市、鹹寧市毗連。東北接安徽省安慶市、池州市。麵積18823平方千米,轄2區9縣,代管瑞昌市。人口約有466萬。是長江中遊南岸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地勢西高東低,幕阜山延伸西北,廬山為其餘脈,九嶺山蜿蜒西南。市內水網交錯,主要河流有修水、潦河、博陽河,東部為鄱陽湖區。九江市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礦產有金、銅、鎢、錫、螢石等40餘種,其中金、銻、錫、螢石儲量居全省之冠。工業主要有紡織、機械等門類。農業主產稻穀、棉花,素有“贛北棉鄉”之稱,是全國商品糧、棉生產基地之一。京九鐵路貫通後,成為與長江交彙的新的水陸交通樞紐。
“鎢都”:贛州
贛州市位於省境內南部,麵積39380平方千米,地勢四周高、中間低。中部丘陵綿延,而且河流眾多,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礦產資源有鎢、稀土等80餘種,鎢儲量、產量占世界第一,素有“鎢都”之譽。信豐臍橙是馳名中外的土特產。贛州森林覆蓋率達65.5%,為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名勝古跡有通天岩、翠微峰、贛州古窯遺址、大寶光塔、大聖寺塔和西摩崖石刻等,手工業產品以竹器、皮枕、皮箱最為著名。
“瓷都”: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贛東北昌江上遊,皖贛鐵路線上,是中國著名瓷都,市境丘陵起伏。擁有豐富瓷土,尤以質地優良的東港高嶺瓷土素負盛名,故又名高嶺土。並產釉果、煤、鐵、金、石灰石及耐火材料。景德鎮製陶業始於漢代。唐、宋時景德鎮陶瓷進入勃興發展時期。宋景德年間以景德窯而著稱。自南宋至元代,中原戰事頻繁。瓷工南遷,南北瓷工薈萃,景德鎮製瓷工藝日臻精湛,逐漸成為中國瓷都。明、清時景德鎮製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居中國製瓷業中心地位。現如今全市有大中型瓷器廠20座。年生產瓷器約占全國的20%。品種達千餘種,產品遠銷世界百餘個國家和地區。
廬山
廬山素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絕壁、雲海、瀑布為廬山“三絕”。其美麗的自然景色為它贏得了“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景區麵積有300多平方千米。山上峰巒雄峻,翠穀幽深,變幻無常。故被譽為“難識廬山真麵目”。“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點出了廬山的神韻所在。廬山是一座集自然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廬山是佛家淨土宗的誕生地,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
“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
井岡山位於江西、湖南兩省邊境的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風光具有雄、險、秀、奇、幽的特色。當年毛澤東曾率領秋收起義隊伍挺進井岡山,創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把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國,因此,井岡山有“中國革命搖籃”之稱。自然景觀則有峰巒、奇石、瀑布、溶洞、溫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等:尤以雄險的山勢、碧清的溪流、深幽的峽穀、奇特的飛瀑、磅礴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花蜚聲中外。
九江煙水亭
位於九江市南的甘棠湖內,建於湖心。三麵臨水。縹緲於碧波之間。遠離世俗喧囂。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台故址。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之子周壽,在甘棠湖中新建一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詩句,稱之為煙水亭。煙水亭地形平麵呈圓角長方形,係磚木結構。“四麵湖山亭在水,半堤楊柳寺藏煙”可謂煙水亭勝景的絕佳寫照。
石鍾山
宋代蘇軾日夜泛舟進行考察後寫下《石鍾山記》。使石鍾山名噪天下。石鍾山坐落在湖口縣城南北兩端,南麵的叫上石鍾山,北麵的叫下石鍾山。主要遊覽景區在下石鍾山。下石鍾山海拔57米,屹立在鄱陽湖彙入長江的交彙口,形勢峻拔峭絕。山間茂林修竹。樓閣掩映,江天一覽樓、大雄寶殿、鎖江亭、聽濤眺雨軒等40多個景點因勢構築。豐富的文化遺跡,使這裏自古就是遊覽勝地。
南昌起義舊址
江西大旅社是一幢五層大樓。有96間房。後被辟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展線長350米,展出麵積達1500平方米。門首懸掛著陳毅手書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鎏金橫匾。大樓的二、三層,有4個陳列室和一個題詞紀念室,起義時的部分革命文物、文件和圖片被陳列出來,並對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等同誌領導南昌起義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生動地再現了南昌起義的光輝曆史篇章。
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市沿江路的贛江邊上,始建於初唐永徽四年(653年),係唐太祖李淵第22子滕王李元嬰所建,故名滕王閣。現存的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閣高57.5米,共九層,麵積9400平方米。下部有一個12米的台座。滕王閣是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閣內名聯貼柱,宮燈懸掛,極為精致典雅。牆上掛滿了字畫,還有玉雕鑲嵌於其中。滕王閣能有如此巨大的聲名。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初唐四傑詩人王勃那篇膾炙人口、傳誦千秋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的“三王文章”。由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饒集中營舊址
上饒集中營原稱“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集訓總隊”。集中營設在七峰岩、周田村、李村、茅家嶺等幾個地方。新四軍軍長葉挺當時被囚禁在李村禁閉室。馮雪峰、黃誠、林植夫、賴少其等人及計惜英、穀斯欽等國際新聞社的記者也被關在這裏。1978年建立了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
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書院是當時吉州太守江萬裏為到此講學的程太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及朱熹等立祠所建。後宋理宗禦賜“白鷺洲書院”五字,它和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合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
“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建在廬山五老峰下的山穀中。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在此。因李渤喜養白鹿。故人們稱其居住過的山洞為白鹿洞。唐末兵亂,顏真卿之孫顏翠曾率弟子30餘人授經洞中。
贛江
贛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以及鄱陽湖水係第一大河,是長江中遊主要支流之一。東源貢水為正源,出武夷山黃竹嶺,由綿水和湘水彙合而成:西源章水出大庾嶺。章、貢兩水在贛州市彙合後始稱贛江。贛江上遊,灘多流急,有著名的萬安十八灘,萬安以下,贛江流經吉泰盆地,江麵漸寬、水勢漸緩。贛江流域的下遊地區,河網縱橫密布,水產豐富,是江西省主要的水產基地之一。贛江幹流可常年通行100~300噸的輪駁船隊和客船。
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地麵積為100多平方米,墓前有石翁仲、石羊、石馬等。墓門碑額刻“為國捐軀”四個字。墓聯為“忠烈千秋誌,芳名萬古存”。墓前有新立石碑。上刻“宋丞相文信國公文天祥之墓”幾個大字。文天祥紀念館為一組仿宋建築。雄跨鬆竹山岡之上,內有文信國公殿,殿為二層閣樓。底層中央為文天祥塑像。紀念館為四合院結構。中間為天井,四周長廊連結四賢祠、文山閣、竹居、詩碑樓、狀元樓等。館內陳列物包括文天祥生平及其遺物、著作、手跡等,還有當今名人讚譽文天祥的書畫作品。
“古建築博物館”:婺源古建築群
婺源古建築群位於上饒市婺源縣境內,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村落民居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其中,沱川理坑官宅府第、鎮頭遊山村思口延村民居群等明清古建築群,風格獨特,造型典雅,有古建築博物館之稱。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古建築專家譽為藝術寶庫。婺源古村落,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村落民居建築數百處。踏進婺源,滿目青山綠水,鬆竹連綿。在藍天、青山、碧水之間處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與層層梯田、繚繞雲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因而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山東省山東簡介
簡稱魯。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遊,東臨黃海,北瀕渤海。省會濟南。境內河流有黃河、大運河、小清河等。著名湖泊有微山湖、東平湖等。礦產資源豐富,金、金剛石儲量居全國首位。工業體係以能源、冶金、食品等為主。勝利油田是我國第二大油田。阿膠、青島啤酒、淄博陶瓷等聞名中外。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柞蠶絲、海洋水產等。山東是齊魯故地、孔孟之鄉,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發源於此。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是曆史文化名城。
地理概況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遊。太行山以東,黃海、渤海之濱。沿海有島嶼290多個。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其中。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為全省最高點。境內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衝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主要河流有黃河、大運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陽湖等,主要山脈有泰山、嶗山、魯山等。
氣候特點
山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的特點是: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幹燥寒冷。年均溫為11~14℃,由南向北遞減。極端最高溫在37~43℃。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自然資源
金礦是山東省的優勢資源,儲量、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已探明的金儲量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3以上,產量占全國的1/4以上。著名的焦家金礦區,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大的金礦床之一。
交通運輸
山東全省現有公路約20.5萬千米,高速公路3281千米。山東的針珞已形成比較完備的網絡,京滬、京九鐵路縱貫南北,膠濟、兗石鐵路橫跨東西。通過京九鐵路,山東可與香港直通列車。目前,山東已經建成9個機場,其中濟南、青島為國際機場,煙台機場為國際航空貨運口岸。從山東可直航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地。青島、煙台、石臼所港是省內深水大港,此外在山東沿海還有威海、龍口、蓬萊等一批中、小港口。遠洋航線可達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概況
山東省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三名的水平。山東的農業發達,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等,棉花、花生生產量均居全國前列,烤煙、麻類的產量也很大。山東現在是全國最大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其換季蔬菜占據了全國的大部分市場。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全省形成了一批名牌產品,在全國樹立了經濟強省的形象。
文化習俗
山東的楊家埠年畫位於濰坊市寒亭區。是當地民族文化的代表。它誕生於明代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的年畫並稱為全國三大年畫。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
“泉城”:濟南
濟南市又名泉城,為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山脈北緣、黃河南岸。全市麵積8177平方千米,現轄6區1市3縣,全市總人口589萬。濟南素有齊魯雄都、海右名城之稱,是中華民族文明曆史的窗口,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濟南在新石器時代就是龍山黑陶文化的發祥地。市內有高等院校10多所,還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各種湧泉。1990年濟南被列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
“東方瑞士”:青島
青島市位於山東東部,山東半島南部。三麵瀕海,為中國的第四大港,有東方瑞士之稱。全市麵積10903平方千米。青島是全國北方五大工業城市之一,工業有紡織、機械、化工、石油化工、鋼鐵、橡膠、卷煙等。青島是全國聞名的旅遊、避暑和療養城市。海濱有海產博物館和海水浴場。特產有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
聊城
聊城位於山東省西部,古運河畔,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為運河繁盛時期的九大商埠之一。聊城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均有發現。悠久的曆史為聊城留下了眾多的景觀勝跡。光嶽樓、海源閣、獅子樓聞名海內外。此外,宋代鐵塔、清真寺、舍利塔、曹植墓、景陽岡、東昌湖等名勝與聊城八大勝景,也十分著名。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西門橋南。趵突泉晝夜噴湧,聲若隱雷,水湧若輪,故名。趵突泉為濟南泉群之冠,有七十二名泉之首的盛譽。被清乾隆皇帝封為“天下第一泉”。現已辟為公園,泉北有初建於宋代的濼源堂。泉西為明朝建的觀瀾亭,相傳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於此居住,故辟有李清照紀念堂。
孔府孔廟及孔林
孔廟是由孔子的三間房舍改建而成。為我國最大的孔廟。現存殿、堂、廡、閣達460多間,54座門坊。廟內立有13座曆代帝王為孔子豎立的禦碑亭。正殿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有2000餘塊曆代碑刻、石刻、石像等。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嫡係子孫居住的地方。孔府的主要部分是中路。其前區為官衙,後區為內宅及花園。
孔林是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占地達200公頃。孔子及其後裔死後均葬於此。陵內墓葬星羅棋布。碑碣如林。此外,還遺有曆代興建的樓、亭、坊、殿等多處。古老的孔林,已成為今天的遊覽勝地。
蓬萊閣
蓬萊閣是一組古建築群,高15米,雙層歇山,環繞回廊,上懸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蓬萊閣”金字匾額。由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天後宮、蓬萊閣、龍王宮6個建築單體組成。有海市蜃樓、萬裏澄波等十大名景。閣東南有觀瀾亭,閣西有避風亭。此外,蓬萊閣還遍布著宋、明、清三代的各式碑文、石刻。
“五嶽之東嶽”:泰山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山勢磅礴雄偉,峰巒挺拔突兀。景色壯麗秀美。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地融為一體。古文化遺跡有南麓的岱廟、普照寺、王母池、南天門、日觀峰、碧霞祠、五鬆亭等,西麓的靈岩寺和寺中的辟支塔、塔林、千佛殿泥塑。以及漢代赤眉軍起義的天勝寨、宋代薑博士反侵略、抗金兵的淩漢峰遺址等,北麓有後石塢、天燭峰、九龍崗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雲海玉盤、黃河金帶是登泰山賞景的四大奇觀。
嶗山
嶗山風景優美,水質優良,清洌甘甜。這裏氣候宜人。是遊覽和避暑的極佳之地。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山上多清泉、古洞、危岩、怪石等。九曲連環、清幽深邃的九水風光中最為壯美的是潮音瀑、靛缸灣和龍潭瀑。嶗山上古跡眾多,全盛時有9宮8觀72庵之說。是道教昌盛之地。太清宮、太平宮等一些廟宇已有千年以上曆史。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也紛紛慕名而來,留下眾多吟詠題刻。其中三清宮中藏有明文徵明墨跡、明版道經、元世祖敕諭護教碑,以及元代著名道士丘處機詩石刻等。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有墓葬、窯址和房址等。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罐、盤、缽、豆、杯等器皿,分彩陶、黑陶、紅陶、白陶、灰陶幾種。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鑿、石锛和骨器,這個時候的工具已磨製得相當精細。墓葬多為家族合葬。已有隨葬的風習。大汶口遺址及其他相同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同時也有助於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的研究。
河南省河南簡介
簡稱豫。居於中國中部,又有中州、中原之稱。東部與山東、安徽為鄰。北部與河北、山西相交,西部和陝西相望,南部和湖北相連。河南省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西高東低。北部屬暖溫帶,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工業發展迅速,農業發達,小麥、煙葉、芝麻、拖拉機、軸承、卷煙等總產量居全國重要地位。河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曆史上長期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理概況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周邊與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陝西等6省接壤。因為這塊土地大部分都在黃河以南,所以名叫河南。河南古代位居於九州之中。又稱為中州、中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河南全省地形呈西高東低之勢,伏牛山作為豫西山地的主體,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河南橫跨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係。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麵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條。
氣候特點
河南省氣候較溫和。冷熱變化和幹濕狀況主要受季風影響,南北地區間的氣候具有過渡性特點。全省絕大部分地區年均溫為13~15℃,年降水量一般約600~10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4~10月各地降水量豐沛,利於農業生產。
礦產資源
河南省礦產資源豐富,有107種,其中得到開發利用的有近70種。河南是中國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氣的少數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黃金儲量居中國第二位;欒川鉬礦是世界六大鉬礦之一,儲量居全國第一。
交通運輸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東部,連南貫北、承東啟西,是中國內陸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公路交通四通八達;京廣、隴海、京九等鐵路幹線縱橫交錯,從中國江蘇連雲港至荷蘭鹿特丹港的新亞歐大陸橋橫穿全省。位於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幹線交彙處的鄭州,是新亞歐大陸橋東端最大的客貨轉運站,有5條國際集裝箱運輸線路從這裏直通上海、九龍、連雲港、天津、青島港口。目前,河南有航線幾十條,鄭州、洛陽、南陽3個機場每周有幾百個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城市。
經濟概況
河南是中國的小麥、烤煙、棉、麻類等重要產區,糧食、芝麻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棉花居全國第三位。工業城市主要集中在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鄭州是中國紡織工業基地之一,豫西已成為中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中原油田為中國的大油田。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使河南省工業躍居全國前列,河南省的交通狀況也得到進一步改善。省內的長途運輸以鐵路為主,公路運輸在短途運輸中占重要地位。現在鄭州為全省的航空樞紐,可直達全國各大城市。
文化習俗
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漢、回、蒙古、壯、苗等51個民族。以漢族為主,是全國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開封是有名的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曆史上曾產生過蘇、黃、米、蔡四大書法流派,又是豫劇祥符調和河南墜子的發源地。
“五朝國都”:鄭州
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多處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遺址。3500年前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為夏、商、管、鄭、韓五朝國都。鄭州名勝山水眾多,文物古跡薈萃。鄭州地處中州腹地,十省通衢,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七朝古都”:開封
開封市簡稱汴梁,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位於省境東部,麵積6247平方千米,轄5區5縣。開封一名始於春秋時期,鄭莊公在今城南築倉城,取開拓封疆之意,距今已有2600餘年。因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發達,戰國魏、五代梁、晉、漢、周、北宋及金朝均設都於此,有七朝古都之稱。開封地處黃河衝積扇,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市內主要河流有黃河、賈魯河、渦河、惠濟河。開封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市內工業主要有毛紡、日用化工等。農業以生產小麥、棉花為主。開封市內的名勝及紀念地有相國寺、鐵塔、龍亭大殿、禹王台、山陝甘會館。
“七大古都之一”:洛陽
洛陽因北臨黃河而名。麵積15429平方千米,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則天)、後梁、後周先後定都於此,建都時間長達934年。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時間第二長的城市,素有“九朝都會”之稱,五代以後逐漸衰落。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洛陽市內主要礦藏有煤、黃鐵、鋁礬土、石灰石、石英等,工業以機械工業為主體。農業以生產小麥、棉花、蘋果為主。洛陽素有牡丹花城之稱。牡丹為洛陽市市花,自古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每年4月20日前後舉行牡丹花會。市內的白馬寺為佛教傳入我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寺院。
“七大古都之一”:安陽
安陽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會處,西依太行山,北臨漳河水,東南與華北平原接壤。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古稱殷都,是舉世聞名的殷墟所在地,這裏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4000多年前,中國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顓項、帝嚳二位帝王曾在安陽境內建都。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此,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座穩定的國都。戰國時屬魏,後為秦昭襄王所占。在此置安陽縣。安陽文物遺跡眾多。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銅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少林寺
洛陽少林寺位於嵩山東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著名的佛教禪宗院。以少林拳聞名天下。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寺內有500羅漢壁畫及少林寺練拳壁畫等珍貴文物。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曆史上稱達摩為禪宗初祖,稱少林寺為禪家祖庭。寺內保存有唐以來的石刻300多件,尤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最為珍貴。
白馬寺
現存寺宇多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天王殿、千佛殿、毗盧閣、大雄殿、鍾樓及鼓樓等為其主要建築。殿內造像以大雄殿內所存之元代幹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最為珍貴。此外還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經幢碑刻以及齊雲塔、天竺高僧墓、焚經台等古跡。寺內還保存有天竺僧人攝摩滕、竺法蘭的兩個墓塚。
“五嶽之中嶽”:嵩山
中國五嶽之一。春秋前稱太寶山。戰國時稱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漢確定為五嶽之一,稱為中嶽。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山峰海拔1491.17米,矗立於低山丘陵之間,氣勢磅礴,寺廟林立,是曆代封建帝王經常遊覽禪祭場所。山上有古建築群18處,尤以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塔林、觀星台等最為著名。
“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原為嵩陽寺。宋時改為太室書院。是一所曆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官辦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宋代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講學。院內有古柏3株,現僅存2株,是中國現存較古老的柏樹之一。
殷墟
位於河南安陽西北郊洹水兩岸。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商王盤庚於公元前14世紀末遷都到當時稱為殷的今河南安陽。直到商朝滅亡,在其中的273年間,這裏被稱為殷都。商被周滅後,這裏淪為廢墟,這便是今天殷墟的由來。首先發現甲骨文的人是金石學家王懿榮,他在所吃的一味中藥——龍骨上發現許多刀刻的符號,經研究最後確認是甲骨文。並由此斷定今河南安陽是殷朝都城。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8千米仰韶村南台地上。仰韶遺址三麵臨水,北靠韶山,麵積3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4米,1921年發現,1951年經考古發掘,獲得豐富資料。確證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承襲關係,距今約有五六千年的曆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石鋤、紡輪、骨錐、骨針及缽、盆、碗等陶器,陶器大部分繪有彩繪圖案。
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是目前所知的華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於1977年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發現,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帶,以裴李崗出土文物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時期以後的文化麵貌。裴李崗遺址中有房基、窯址、墓地等村落遺跡,磨製石器多於打製石器。農業占主導地位,飼養業也已出現,製陶業也具有一定的規模。裴李崗文化也存有細石器殘餘,表明它與以河南靈井和陝西沙苑為代表的中石器遺存有著淵源關係。它與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文化。
南陽武侯祠
全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僅次於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千古人龍”金字匾額的山門是武侯祠的起點建築。拾級而上,穿過鐫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石碑坊和仙人橋,迎麵就是祠院的主體建築——大拜殿。過了大殿,就是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諸葛草廬,這就是諸葛亮當年隱居攻讀的地方。草廬之外還有古柏亭、梁父岩、野雲庵、寧遠樓、伴月台、三顧堂、小虹橋、老龍洞、抱膝石等景點,被稱為臥龍十景。
“中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
龍門位於洛陽城南12千米處,石窟就密布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長達1000米。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曆經東魏、西魏、北齊、北漢、隋、唐和北宋諸朝,前後延續共達400多年之久。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共2100多個,佛塔40餘座,碑刻題記3600多塊,全山造像10萬餘尊。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看經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在迄今為止的1400多年裏。龍門石窟遭受到自然風化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損毀嚴重。建國後,這一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湖北省湖北簡介
簡稱鄂。位於長江中遊,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省會在武漢。麵積18.59萬平方千米,地形西高東低,江漢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湖北省是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區之一。湖北省糧、油、棉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鋼鐵、電力、汽車、輕紡工業居全國前列。湖北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保存完好的神農架原始森林。
地理概況
湖北位於我國中部,長江中遊,全省可以劃分為江漢平原、鄂西山地、鄂北崗地、鄂東低山丘陵四個地區。其中,江漢平原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號。湖北境內有1193條河流,這裏還分布著眾多的大小湖泊。其中洪湖為湖北省最大的湖泊。
氣候特點
湖北省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年均溫15~17℃,7月平均氣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1月平均氣溫3~4℃。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自然資源
湖北省礦產、水能、生物等資源都比較豐富。其中礦產13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磷、金紅石、矽灰石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水能是能源資源的突出優勢,湖北省是豐水區,可開發的水能裝機容量達3310萬千瓦以上,居全國第四位。全省動物資源達700多種,約占全國動物種類的1/4。其中屬國家規定的珍稀保護動物有白鰭豚、金絲猴、江豚(江豬)、大鯢、小靈貓、大靈貓等50多種。全省種子植物有3700多種。神農架為中國中部最大的原始森林,被譽為華中林海、天然動植物園,世界觀賞名木金錢鬆、中國特有的“鴿子樹”珙桐、名貴綠化樹白皮鬆、活化石水杉等珍稀樹種就生長在這裏。
交通運輸
湖北公路運營有9條國道、90條省道,全省各縣和絕大部分鄉鎮已通汽車;形成了以武漢和各地區中心城市為樞紐。連接省、市、縣、鄉和主要港口鐵路樞紐的公路網。鐵路運輸方麵,除了京廣線。還有漢丹、武大、焦枝、襄渝等線路;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全國最大的內河港口之一,也是省內最大的航空中心。
經濟概況
湖北省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電力、機械、汽車、建材、紡織、食品等。武漢是全國大型鋼鐵基地之一,宜昌是中國最大的水電基地。湖北省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高粱、甘薯次之,經濟作物以棉花、油料為主,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江漢平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羊為主,禽蛋產量居全國前列。湖北還是中國重要的淡水魚養殖基地,荊州以下長江段盛產魚苗,供應全國。主要林副特產有苧麻、生漆、桐油、柑橘、茶葉、木耳、木梓、黃連、天麻等。
文化習俗
我國著名的漢繡主要生產於荊州、武漢、洪湖一帶,漢繡是以楚繡為基礎融合地方特色的新繡法,它的用針有別於四大名繡。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清末民初漢繡進入鼎盛時期,鹹豐年間,漢口設有織繡局,集中各地繡工繡製官服和各種飾品。
省會:武漢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位於省境東部,漢江與長江交彙處。由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地組成,俗稱武漢三鎮。麵積8483平方千米,轄13個區。市境位於江漢平原東南部。北為大別山地,南為幕阜山地。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河湖密布。農業主產稻穀、小麥、棉花、油菜籽。盛產鮮魚、蓮藕。水運以長江、漢水為主。市內有黃鶴樓等風景名勝。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黃鶴樓
唐朝時,黃鶴樓與嶽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位於武昌蛇山西端的黃鶴磯上。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最初用於軍事,後來成為人們登高覽勝的地方。曆史上黃鶴樓屢毀屢修,現在的黃鶴樓建成於1985年,樓分五層。
神農架
神農架位於湖北省西部,地處大巴山脈的東段。主峰神農頂有華中第一峰的美譽,為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最高峰。相傳,神農氏(炎帝)曾在此遍嚐百草。他為采一株珍貴的藥材。砍倒古樹搭成架梯,神農架由此得名。神農架可說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天然植物園和動物園。主要樹種為冷杉,還有楠木、青岡櫟、供雕刻用的黃楊木,以及世界上稀有的植物,如花片潔白、外形似白鴿、號稱中國鴿子樹的珙桐等。神農架的動物資源豐富,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金絲猴,此外還有黑熊、白熊等。神農架還以產藥材著名,天麻、黃連等分布很普遍。神農架是湖北省以科學考察和探索大自然為主的著名風景旅遊區。
“湖北首刹”:歸元寺
歸元寺位於武漢市漢陽翠微街20號,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由一位叫白光的和尚在原明代王章甫的葵園舊址上創建,素有湖北首刹之稱,也是湖北四大佛教禪院之一。歸元寺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院落,占地4.7萬平方米。建築麵積達2萬平方米。其中羅漢堂供奉有500尊泥塑全身羅漢,是該寺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歸元寺的整個平麵布局呈袈裟形狀,這是它在建築布局上與其他佛寺的主要區別。歸元寺大雄寶殿前的供桌。是由一整塊柏木雕刻而成,長3.6米,雕有五龍戲珠圖案。此外,大多數寺廟的銘牌,均橫書懸嵌於寺廟三門之楣。而歸元寺的銘牌是直匾。這在中國寺廟建築史中是較罕見的。堪稱叢林一奇。
赤壁遺址
長江流過武漢,在其上遊赤壁市和下遊黃州。各有一處赤壁,分稱文、武赤壁。上遊的赤壁,一般認為是三國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而下遊黃州的赤壁則是因蘇東坡《赤壁賦》而揚名,故稱文赤壁。武漢上遊。長江南岸一山飛峙江心,其拔空昂立的崖頭如戰馬揚蹄。踏破萬頃煙波,奮然北馳,直指江北烏林。這裏便是赤壁之戰古戰場。周圍還有翼江亭、拜風台以及龐統夜讀所在的金絲山等景點。武漢下遊的黃州赤壁又叫東坡赤壁,蘇軾被貶黃州之時,經常約請友人到此遊覽。蘇軾曾在此寫下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兩篇美文。黃州赤壁已是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武當山
武當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嶽山。這裏也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武當山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氣勢雄峻。風光奇美,現存古建築基本上保持著明初的建築格局。規模宏偉。一代武學宗師張三豐創立了武當派。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極深。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以柔克剛,後發製人,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
大別山
大別山位於豫、鄂、皖三省邊境,是長江與淮河水係的分水嶺。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大別山山間穀地寬廣開闊,並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是主要的農耕地區。山地多深穀陡坡,地形複雜,坡向多變。大別山植物生長茂密。種類複雜,有許多南方植物種類。
洪湖
洪湖位於省境南部,東麵與長江的自然堤相隔,內荊河一內河在北麵成弧狀繞流,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為窪地湖。流域麵積5981平方千米。湖麵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麵積413平方千米。容積7.5億立方米。曆史上由內荊河與長江、東荊河間湖群相連,並與長江相通。湖內有機質豐富,有魚類30餘種,以鯖、鰱、鯉、鱅、鯇、鯽、鯰、鱔、鱧、鯿、鱖等較常見。水生生物中,洪湖白蓮為著名特產。洪湖為候鳥冬棲地,常見者有青頭鴨、黃鴨、中鴨、八鴨等18種。
武昌起義舊址
樓為兩層磚木結構。裝飾精巧華麗,上層頂端矗立著一個教堂式的望樓,極具西歐古典建築的風格。鐵門上所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幾字為宋慶齡女士所題。現起義軍政府舊址上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內保存、陳列有起義的有關曆史資料和革命文物,黎元洪臥室、會客室、孫中山會客室和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地方也向遊人開放。舊址院門外葡一尊孫中山銅像,長袍馬褂,左手拿著拐杖,右手拿著帽子。眺望遠方,表情莊嚴而又安詳。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是中國戰國初期曾國國君乙的墓葬。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豎穴墓,南北長16.5米,東西長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為夯土。槨內分作東、中、北、西四室。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及竹簡等文物近15000餘件,其中最有名者為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編鍾。
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1957年建成通車。它是中國在萬裏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站在橋上眺望四方,大江東去,武漢三鎮盡收眼底。
湖南省湖南簡介
簡稱湘。位於長江中遊,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名山有衡山。主要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等,四水彙注於洞庭湖,後入長江。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工業以冶金、電子、機械、建材、化工和食品為支柱。其中有色;台金工業,國內占重要地位,長沙、株洲、湘潭等構成的湘中工業區是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作物主要有水稻、棉花、麻、茶葉、油料等。南嶺、武陵山是重要的用材林基地,盛產鬆、杉、竹等。湖南是著名革命聖地,並且名勝古跡甚多。湘繡、夏布、醴陵陶瓷、瀏陽花炮、邵陽竹雕、益陽水竹涼席等為湖南特產,享有盛譽。
地理概況
湖南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東、南、西三麵環山,東有羅霄山脈,南有南嶺,西有武陵、雪峰山脈;北部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為丘陵、盆地。整個地勢南高北低,為西、南、東三麵向中部北部傾斜、朝北開口的不對稱馬蹄形。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田土”的格局。湖南是一個河流比較稠密的省區,水係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
氣候特點
湖南省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但濕熱分配不均。全省均溫為16~18℃。東南高於西北,東高於西,1月均溫4~6℃。7月均溫多在27~30℃。全省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中國雨水較多的省區之一。
自然資源
湖南省礦藏豐富,素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著稱。已探明儲量的80多種礦藏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銣、錳、釩、鉛、鋅以及非金屬雄黃、螢石、海泡石、獨居石、金剛石等居全國前列。
交通運輸
湖南路陸交通便利,京廣、湘桂、焦柳和浙贛、湘黔等鐵路貫穿全省。長沙為中心的民航線四通八達。湖南內河航道條件優越,湘、資、沅、澧四大幹流及眾多支流貫穿全省彙入洞庭湖,再從城陵礬注入長江。
經濟概況
湖南的農業在中國居於重要地位。盛產稻穀、棉花、苧麻、油菜。淡水養殖和水產品捕撈業發達,素稱魚米之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魚基地和油菜、茶葉、柑橘產區。湖南省礦產資源豐富。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工業以采礦、冶金為主,還有電力、機械、建材、輕紡、化工、電子和食品等門類。傳統工業產品醴陵瓷器、長沙湘繡、瀏陽花炮、邵陽竹雕、益陽竹器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文化習俗
湖南省居住著漢、土家、苗、侗、瑤、回、維吾爾、壯等多個民族。其中以湘西州的民族文化最為著名。湘西州位於湖南西北。湘、鄂、渝、黔等省市交界處,在270萬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約190萬,占總人口的70%左右。著名作家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神秘、古樸、秀美。有中國最美麗古城之一的鳳凰古城。
省會:長沙
省會長沙市位於省境東部,湘江下遊長瀏盆地西緣。麵積11819平方千米,轄5區3縣,代管瀏陽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湘江縱貫南北。是湘東山地、湘中丘陵和洞庭湖平原接合部。礦藏有鐵、釩、銅、硫、磷、重晶石、花崗石、煤等40餘種。工業以輕紡、機械、化工、冶金、食品為主。農作物有水稻、油菜、茶葉、蔬菜等。鐵路、公路交織密布;湘江、瀏陽河、撈刀河流經境內,可常年通航。
曆史文化名城:嶽陽
嶽陽市是一座有25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與湖北、江西兩省相鄰,是一個富(資源豐富)、優(區位優越)、美(風景優美)的地方。總麵積近1.5萬平方千米。嶽陽是湖南唯一的臨江城市。是長江中遊僅次於武漢的又一個金十字架,特別是洞庭湖大橋的通車,構成了承東聯西、南北貫通的便捷交通網。嶽陽的旅遊文化資源豐富,有洞庭湖、嶽陽樓、平江起義舊址、任弼時故居等革命紀念地。
“五嶽之南嶽”:衡山
衡山是五嶽之一。綿延150千米,素有“五嶽獨秀”、“文明奧區”之美稱。衡山共有72峰。衡陽市的回雁峰是其南起第一峰,長沙市附近的丘麓山則是其最後一峰。祝融峰是其最高峰。海拔1300.2米,峰頂遺有祝融殿、南天門、望月台等古跡。南嶽還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
武陵山
武陵山是沅江和澧水幹流的分水嶺。位於湖南西北部及黔、鄂、湘三省邊境。主脈自貴州中部呈東北-西南走向,處於烏江與沅江之間。武陵山地有一係列的褶皺和斷裂,由於受近代鄂西一貴州高原大麵積急劇上升的影響,具有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上升的性質。山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夏涼冬冷,雨量適中。植被代表種類有水杉、黃杉、鐵堅杉、巴山榧樹、大果槭等。山林中棲息有熊、猴、雲豹、蘇門羚、黃腹角雉等多種動物。
嶽陽樓
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使嶽陽樓蜚聲海內外。嶽陽樓位於洞庭湖畔,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嶽陽樓屹立在嶽陽古城之上,背靠嶽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雲影波光,氣象萬千。
瀏陽河
瀏陽河又稱瀏水、瀏渭河,是湘東小四水之一,長222千米,發源於湘贛邊界的瀏陽市大圍山區,上遊分為大溪河與小溪河,河道曲折迂回,在漢江口彙合。沿途流經瀏陽市區。在長沙市流入湘江。源頭巨石聳立,飛瀑直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優美,有棋盤口、鴛鴦洲、百步灘、瀏河大壩等許多風景名勝。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為一馬鞍形土堆,高10餘米,直徑30米左右。堆上分布西漢墓三座。一號墓位於東塚稍偏北,為利倉妻之墓,二號墓位於西塚,是利倉之墓。三號墓位於東塚一號墓的南端,為利倉之子的墓。三座墓中以一號墓規模最大,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結構極為複雜。棺內女屍的外形基本完整。隨葬物品有絲織品、漆器、陶器、竹木器共有千餘件。其中覆蓋在內棺上的一幅彩繪帛畫更是我國現存2100多年前的絲織品繪畫珍品。馬王堆出土文物被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裏。
韶山
韶山位於湖南省湘潭市南100千米處,因山腰每每雲霧繚繞。升騰而起。如雲生其處,故又名雲門山。韶山層巒疊嶂,林壑幽美。山峻以複,泉潔以長,茂林修竹,雲氣往來,山水秀絕。韶山風景名勝區包括故居景區、韶峰景區、滴水洞景區、清溪景區、銀河景區、獅子山景區、黑石寨景區等七大景區。春末。刺槐花盛開,山體如披銀裝;夏季,闊葉林交枝接柯,鬱鬱蔥蔥:秋末。山坡色紅似染:冬季。鬆林成片,斑駁點綴,增添了韶山無限生機。
張家界
人們通常所說的張家界是指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核心景區,總麵積達264平方千米。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南部。境內有金鞭溪、黃獅寨、琵琶溪、腰子寨、佘刀溝、袁家界等6個小景區遊覽線。已命名景點90多個。
湘江
湘江又稱湘水,是長江中遊南岸重要的支流。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於全州附近彙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兩支。至蘆林潭又彙合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麵積9.46萬平方千米,河源與河口高差460餘米。
湘西吊角樓
湘西少數民族大都住在靠山麵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時往往利用傾斜度較大的山坡或者瀕臨水、溝的一側,使屋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這就是著名的湘西吊腳樓。這種吊腳樓,是幹欄建築的一種。樸實輕靈,古色古香,與楚建築或巴建築有著深厚的淵源。吊腳樓結構一般為兩層:上層為居室或待客用;下層做貯藏糧食或存放雜物之用,舊時還用來圈養牲口。上層室外為走廊,多為婦女勞作(繡花、挑紗、織錦)場所。或為觀花賞月之處。
炎帝陵
炎帝陵高6米,底徑27米,中間鑲有清道光年間的墓碑,上鐫“炎帝神農氏之墓”。墓周圍圍有紅色墓牆,牆上蓋黃色琉璃瓦,墓兩側各立一對石獅。墓前另立一塊漢白玉石碑。碑上方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碑正中也刻有“炎帝神龍氏之墓”的字樣。炎帝陵前方是炎帝廟。沿中軸線依次分布著午門、行禮亭、大殿等建築,兩側還有碑房等。現存炎帝陵和炎帝廟都為1986年按原貌重修。
鳳凰古城
老城、老街、小巷、河畔,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吉首市南53千米處,至今保持著明清建築風貌,岩石板鋪成的街道縱橫交錯,古樸雅致。東嶺迎暉、南華疊翠、山寺晨鍾、龍潭漁火、奇峰挺秀、蘭徑樵歌、梵閣回濤、溪橋夜月八大景造就了山城的靈氣和秀色。沱江兩岸多飛簷翹角的吊腳樓。城內有文昌閣、天王廟、奇峰寺、大成殿、朝陽宮等100多處古建築。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年間,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沈從文的故居位於古城內中營街的石板小巷深處。鳳凰古城就如一幅水墨丹青,從一筆筆的墨跡中可感受到它的魅力。
廣東省東簡介
簡稱粵。廣東省一直處於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珠海、汕頭率先建立經濟特區,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南瀕南海,以瓊州海峽為界與海南隔海相望,西部與廣西接壤,北部與湖南、江西為鄰,東部和福建相交。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廣東省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廣東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600萬人,華僑、華人約為2200萬人,他們遍布世界各地。
地理概況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全境陸地麵積1798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南瀕南海。以瓊州海峽為界與海南隔海相望。西部與廣西接壤。北部與湖南、江西為鄰,東部和福建相交。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廣東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縱橫交錯。全省最高峰是位於本列山地西北端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氣候特點
廣東省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光、熱、水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年均溫除粵西北的連山外,均在19℃以上。溫度的緯向分布較明顯,大致北低南高。廣東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分布不均,地區間和逐年間差異很大。廣東也是中國受台風侵襲最頻繁的省份之一。
自然資源
廣東省動植物物種豐富,其中野生資源植物有1000餘種,其中古老植物有30餘種,如水鬆、蘇鐵、樹蕨等,被稱為廣東的活化石。北部南嶺地區植物種類總數超過中國中部和北部植物種類的總和,有綠色寶庫之稱。珠江口沿海的灘塗還生長有成片的紅樹林。野生動物有700多種,珍稀動物則有蘇門羚、華南虎等。南海淡水麵積273多平方千米,約有魚類860多種。廣東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有85種,其中有色金屬居多。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
交通運輸
廣東是祖國的南大門,毗鄰港澳,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大洋洲、中東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全省交通發達,以廣州為中心的海、陸、空交通運輸網,四通八達。有港口100多個。民航機場8個。有京九、京廣、廣梅汕、三茂等鐵路幹線,還有廣深準高速客車直通九龍。公路四通八達,等級較高。
經濟概況
廣東省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高於全國平均遞增水平。廣東的工業主要有食品、家用電器、塑料製品、服裝、卷煙、陶瓷、紡織、絲綢、機械、電子、電力、煤炭、石油、造船、汽車、化工、醫藥、建材、冶金等。已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電子工業的門類及產值居全國前列。同時廣東也是全國的水稻、蔬菜和水果生產基地。珠江三角洲是糧食、水果和甘蔗生產基地。雷州半島是熱帶作物生產基地。
文化習俗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廣東形成了濃鬱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當地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方言和閩方言。而地方曲藝多彩多樣,主要有廣東音樂、粵劇、潮劇、漢劇、雷劇、山歌劇等。
省會:廣州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又名羊城,簡稱為穗。位於省境中部,東連惠州市。西鄰佛山市。北靠清遠市和韶關市,南臨東莞市、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麵積7435平方千米。轄10區,代管從化、增城2個縣級市。在清朝五口通商前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現在是中國南方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門戶,是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市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珠江穿城而過。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是全國果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工業發達。產品豐富。農副業以種植水稻、蔬菜,養殖淡水魚和家禽為主。廣州有華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港,還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鐵路網連接全國各地。
深圳
深圳市地處廣東省南部沿海,東臨大鵬灣,西連珠江口,南與香港新界接壤,北靠東莞、惠州兩市,總麵積2020平方千米,共設6個市轄區。深圳市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豐沛。日照時間長,氣候溫和。
深圳是枕山麵海、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曲折蜿蜒的大鵬灣海岸線70多千米長,分布著大梅沙、小梅沙、溪;中、迭福、水沙頭、西湧等水碧沙白的海灘。
曆史文化名城:佛山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曆史悠久。早在秦漢年間。這裏已是頗具規模的農民、漁民聚居的村落。唐貞觀二年(628年),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得佛山之名。佛山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南鄰港澳。佛山人文景觀林立,有祖廟、孔廟、黃公祠等文物古跡。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為佛山諸廟之首;順德清暉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此外還有孔廟、南海康有為故居、靈龜塔等。千百年來,佛山名人輩出,其中陳啟沅、黃飛鴻、康有為、詹天佑、吳趼人、李小龍最為著名。佛山還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
曆史文化名城:肇慶
肇慶位於廣東省中部,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出土的青銅器表明,到春秋晚期,肇慶的嶺南土著文化已開始與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融合。漢時設縣。隋置端州,宋始稱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祥喜慶”。唐代文學家李邕、日本人唐留學僧榮睿、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曆史名人都曾在肇慶留下足跡。肇慶文物古跡眾多。包括宋城牆、披雲樓、梅庵、閱江樓、崇禧塔、麗譙樓、葉挺獨立團舊址、七星岩摩崖石刻等。還有佛教禪宗六祖的遺跡,東、西清真寺等。星湖、鼎湖是肇慶著名的風光景點。星湖被譽為嶺南第一奇觀。鼎湖山居廣東四大名山之首,有活的自然博物館之稱。
珠海
珠海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角,珠江口西側。東臨伶仃洋,南端毗鄰澳門。距廣州市140千米。市境三麵臨海,港灣眾多,境內地形分散複雜,兼有低丘、孤山、平原、灘塗和紅樹林海岸。工業主要有電子、機械、紡織、輕工、化學、塑料、玻陶、醫藥及醫療器械、建築材料等門類,以及電力行業。農產品有稻穀、甘蔗、蔬菜、鮮花和荔枝、菠蘿、香蕉、大蕉、柑橘等水果。水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有著名的萬山漁場。
雷州半島
雷州半島是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雷州半島在廣東省西南部,伸入北部灣與雷州灣之間,麵積約8000平方千米。半島南部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半島地形單一,起伏和緩,以台地為主,其次為海積平原。地麵坡度一般僅3~5米。半島北部和緩的坡塘地形。海拔25~50米。台地上有螺崗嶺、交椅嶺和湖光岩等7座火山丘。半島南部玄武岩台地非常平坦,分布有10座火山丘,一般海拔25~80米,高者達200米以上。半島三麵環海。岸線長約1180千米,連海島岸線總長達1450千米。東海岸沿海有海成平原,外緣-多沙泥灘,並有東海、南三和硇洲等島嶼。半島東北側擁有現代化水平的南海大港湛江港,為中國對外貿易港和漁業基地之一。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陵園墓門是一座高大牌坊,橫排3個拱門,孫中山先生所題“浩氣長存”幾個大字刻在墓門正中央。墓道寬闊,碑石林立。方形碑亭上樹“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後麵是“紀功坊”,72塊石砌疊成金字塔形坊頂,一個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矗立於頂上。章太炎為此坊額題了“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古篆。坊後的石碑詳記了起義經過。陵園中一年四季黃花不斷,用以象征永垂不朽的烈士精神。
虎門炮台
虎門位於珠江出海水道咽喉,南通大海,北抵廣州黃埔港,是廣州的出海門戶。曆代兵家固守之地。虎門炮台又稱虎頭門炮台。因口門內有大小虎山,形似兩隻下山猛虎雄踞江麵而得名。林則徐、關天培在此共布局修築炮台11座,設置大炮300多門。威遠炮台築在南山炮台前的岩石中,與鎮遠、靖遠兩炮台呈品字形布局。炮台間係有鐵鏈、木樁、排鏈沒於水中,組成堅固陣地,阻擋外來船隻的入侵,被譽為金鎖銅關。位於虎門東南麵的沙角炮台遺存有3000千克古炮一門,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佛山鑄造的。
南華寺
南華寺始建於南北朝時的梁天監元年(502年),後來宋太宗敕賜“南華禪寺”,寺名乃沿襲至今。南華寺坐落於韶關市區東南22千米的曹溪之畔,六祖慧能在這裏創立了禪宗。是佛教禪宗的祖庭。南華寺呈中軸線兩邊對稱布局。從正門進入。依次是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
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是開平市一帶特有的鄉土建築群體,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00多座。這些碉樓集居住與防衛功能於一體,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身。是一道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景觀,被譽為“令人震撼的建築藝術長廊”。堪稱世界一絕。
中英街
中英街是深圳八景之一。中英街具有世界獨一無二的一街兩製特色,街心有八塊界碑石,界石的兩麵分別用中、英文刻上界石順序號、立石時間。以此為界,部分屬深圳,部分屬香港。這條小街長250米,寬約3米。兩邊商店林立,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如今的中英街已是旅遊熱點和一個繁華的商品貿易地點。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中英街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成為曆史遺跡。
世界之窗
世界之窗麵積約有48萬平方米。景區是根據遊覽活動內容和世界地域結構所劃分的,大大小小的景點共有118個其中包括埃及金字塔、美國大峽穀、印度泰姬陵、巴黎凱旋門、卡納克·阿蒙神廟、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柬埔寨吳哥窟、意大利比薩斜塔等世界著名景觀。世界廣場上矗立著10尊世界著名雕塑,108根風格迥異的大石柱和近2000平方米的浮雕牆聳立在廣場四周,此外還有6座巨門和一座華麗的舞台,其中的6座巨門用以象征世界古老文明發祥地。遊人通過世界之窗可了解到外部世界的許多美妙景觀。
七星岩
七星岩旖旎多姿,素有“峰險、石異、洞奇、廟古”之說,重點遊覽區有七岩、八洞、五湖、六崗,可供觀賞之景點約80處。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石室岩洞留有許多上至唐朝、下至民國的文化遺跡,占整個七星岩摩崖石刻的64%。
陳家祠
陳家祠即陳氏書院,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建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祠。整座建築坐北向南,由3進5問9堂6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號稱百粵冠祠。書院建築中心為主殿聚賢堂。整個建築前後左右,嚴謹對稱,虛實相間,極富層次。長廊、青雲巷使整個建築四通八達,庭院園林點綴其中,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係的整體。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建築裝飾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
自雲山
白雲山位於廣州市北部,是南粵名山之一。被稱為羊城第一秀,由30多座山峰組成。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山名由此得來。
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中國廣東省北部,是中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丹霞山的山體由紅色沙礫岩組成,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極具特色,被稱為中國紅石公園,這裏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在距今1.4億年到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沉積了厚厚的紅色地層。到距今7000萬年以後,盆地發生多次間歇上升,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盆地的紅色岩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形成了現在風光綺麗的丹霞山。
廣西壯族治區廣西簡介
簡稱桂,位於中國南疆,華南地區西部。廣西地區秦時為桂林郡轄地,故簡稱桂。陸地麵積236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境內四周多山,中部為丘陵。多岩溶地貌,河流眾多。
廣西背靠大西南,河流眾多,其中紅水河年平均水量是黃河的2.8倍,被譽為中國水電資源的“富礦”,是中國三大水電建設基地之。
地理概況
東部與廣東相連,北部與湖南、貴州為鄰,西部與雲南相交,南臨浩瀚的南海,西南部與越南接壤,是西南地區出海通道。廣西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山地環繞,呈盆地狀。山地占39.8%。石山占19.7%,丘陵占10.3%,台地占6.3%,平原占20.6%,水麵占3.3%。沿海島嶼有697個。島嶼岸線長600多千米,島嶼總麵積84平方千米:其中潿洲島是廣西沿海最大的島嶼。
氣候特點
廣西年均溫由北往南從17℃遞增到23℃,1月均溫6~15℃,7月均溫25~29℃。自治區年降水量達1200~2000毫米,多集中在4~8月(桂北)或5~9月(桂南、桂西)。較為常見的災害有旱、澇、寒潮、霜凍、台風、冰雹等,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影響。
自然資源
廣西已探明儲量居國內前十位的礦產資源有錫、錳、銻、銀、鋁土、鉭、鋅、鈦、鉛、汞、铌、膨潤土、石灰石、滑石、重晶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崗石、高嶺土、石膏等54種。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桂西南是金花茶、蜆木、金絲李、擎天樹、肥牛木、蝴蝶果、廣西青梅等多種熱帶、亞熱帶特有珍稀樹種的分布中心。野生動物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達38種,桂西南的白頭葉猴、大瑤山的鱷蜥為廣西獨有的世界級珍稀動物。
交通運輸
廣西區內公路成網,連通各市縣及99.5%的鄉鎮。有8條國道,柳州至桂林、南寧至北海、欽州至防城港高速公路也已建成。湘桂線是廣西最重要的鐵路幹線。而南昆線、南防線、欽北線構築了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航空運輸方麵,桂林、南寧、北海、柳州、梧州等都有民用機場,共80多條航線。
經濟概況
廣西是水稻、甘蔗、麻類、水果、水產品及亞熱帶土特產品的生產基地。除北部少數山區外,作物一般一年兩熟或三熟。自治區森林資源較豐富,並盛產經濟林木。漁業以海洋捕撈為主,北部灣為主要漁場,熱帶海洋資源達149種,各種魚類持續資源蘊藏量達70多萬噸。工業有製糖、食品、電力、有色金屬、建材、紡織、機械、冶金、造紙等門類。廣西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其中水電占全區總發電量的一半以上。廣西交通發達,已形成以鐵路為骨幹,港口為門戶,公路四通八達。民航和海上、內河航運相配套的綜合交通網,是中國西南的出海大通道。
文化習俗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世居有壯、漢、回、瑤、苗、侗、毛南、仫佬、水等12個民族,還有20多個其他民族雜居。他們在語言、服飾、建築物、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喜慶節日、民間藝術、工藝特產、烹調技術等方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花果之城”:南寧
南寧市位於自治區境中南部,地跨邕江。簡稱邕,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駐地。麵積22189平方千米。有壯、漢、瑤、回、滿、苗、侗等35個民族。轄6區6縣。市境位於南寧盆地中心。北部橫亙著東北-西南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峰嶺,其中望兵山為南寧市最高峰,海拔1506米,東南為近郊風景區青秀山,西郊主要為海拔百餘米的崗地,中部為平原。邕江橫貫盆地南部,有10多條小支流彙入,邕江南岸是海拔200多米的丘陵。礦藏有煤、鐵、銅、鎢、錳、石油和天然氣等。工業有食品、製糖、機械、紡織、電力、冶金、建材等行業。農業主產稻穀、甘蔗、玉米、木薯、花生,盛產香蕉、菠蘿、柑橙、荔枝。南寧是一座富有南國風光的城市,市區內種有大量果樹和鮮花,被譽為花果之城。
“山水甲天下”:桂林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漓江中遊。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是楚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桂林由此得名。桂林曆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甄皮岩代表了豐富的史前曆史文化,靈渠代表了秦代水利文化,靖江王墓、王府代表宏偉壯觀的明藩王文化,摩崖石刻和山水詩詞代表了異彩紛呈的山水文化。桂林山水,素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稱於世。興安、桂林、陽朔等地奇異秀美的景色,綿延一百多千米,構成了絢麗多姿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形奇秀。石色蒼藍。與石灰岩區域所特有的碧流相掩映。此外還有形態各異的天然洞穴和地下水係。濃鬱的民俗風情與嫵媚的山水相映,使山水更加生動,民俗風情更加清麗脫塵。
柳州
柳州市位於自治區境中北部,麵積18677平方千米。市境地勢低平,柳江流經市區,形成著名的“江流曲似九回腸”的大灣。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和貨運中心,工業門類齊全,農業主產稻穀。柳州沙塘、鷓鴣江一帶盛產國內外馳名的柑橘、沙田柚等水果。市內有許多名勝,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勝地。
陽朔風光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陽朔位於廣西桂林市南的漓江江畔,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陽朔石灰岩地形發育完全,漓江自北向南流貫,風光秀麗獨特。北麵的興坪古鎮可說是漓江山水薈萃的中心,有“三岩、五井、十二山”等美景。鎮東北蓮花岩,有古蓮百餘米,蔚為奇觀。
世界岩溶聖地:樂業天坑群
樂業天坑群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天坑和溶洞的景觀,具有極高的科考、探險價值,被專家稱為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岩溶聖地。中國廣西樂業縣的天坑群是一組岩溶溶洞群。當地人把它們叫作大石圍。它形成於6500萬年前,形狀猶如一個個巨大漏鬥,隱藏在群山峻嶺之中。中國科學院的專家確定樂業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它由23個天坑組成。最深的達600多米,淺的也有300多米。其中最大的大石圍天坑垂直高度為世界第二。底部分布的原始森林麵積為世界第一。另外,大曹溶洞地下大廳是中國最大的地下大廳,長300米,寬200米,最高處達260米,也是世界第二大地下大廳,地下大廳頂部距離外界地麵隻有20米,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天坑。
柳侯祠
柳侯祠中廳有一座約2米高的柳宗元石刻像,雕刻於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刻像旁邊有20多種曆史石刻,其中以荔子碑最為著名。碑文摘自韓愈讚頌柳宗元德行的文章,是按照蘇東坡手書刻成的,所以有人稱其為“韓詩蘇書柳事碑”。石像附近還有一座柳氏衣冠塚,花崗岩墓碑上刻有“唐刺史柳宗元墓”幾個大字。此外,柳侯祠內還有柑香亭和羅池等建築,據說當年柳宗元就是在這裏和朋友吟詠作詩的。祠內還陳列著介紹柳宗元生平及其在柳州的政績的圖表、文字、繪畫等資料。
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真武閣
真武閣位於廣西省容縣城內,是全國四大名樓之一。真武閣始建於公元1573年,是一棟三層重簷樓閣,呈方塔形,通高132米,麵寬13.8米,進深112米。研究發現,全閣用3000條大小不一的格木構件,非常巧妙地串聯吻合;而在二樓上4根內柱承受著來自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房瓦、脊飾的壓力。真武閣是我國古代大型木構建築中的傑作。
眾河之源:大瑤山
大瑤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東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延伸到象州、蒙山、平南等8縣境內,是桂江、柳江的分水嶺。北起荔浦修仁一三江斷裂帶,南至桂平縣石龍附近,長約130千米,寬50千米~60千米。東北一西南走向。西與大明山合成廣西弧形山脈。由礫岩、砂岩所形成的丹霞式地形,風景奇麗。大瑤山一般海拔1200米左右,主峰聖堂山海拔1979米,是廣西中東部最高峰,山頂周圍有數千公頃全國少有的紅岩杜鵑林。大瑤山東南坡是廣西多雨中心之一。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加之植被茂密,成為眾河之源。天然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2300多種,居廣西群山之酋,山中的靈香草是廣西特產。陸棲脊椎動物有370多種,有世界獨有種鱷蜥。大瑤山還是候鳥冬季棲息地。包括雪鳥等數十種鳥類常以萬計在此越冬。
漓江
漓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發源於興安縣貓兒山,流經桂林市、陽朔縣,在梧州市彙入西江。漓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從桂林到陽朔,秀麗而澄清的漓江像蜿蜒的玉帶。環繞在蒼翠的群山之中。乘舟泛遊漓江,可見兩岸峭壁屏立,石乳似群龍戲水。風光旖旎。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漓江兩岸著名風景甚多,其中黃牛峽至水落村段是漓江風光的精華所在。因為漓江的水源流經的都是被植被覆蓋的石灰岩地段,不會夾帶多少泥沙,所以水質尤其幹淨。
海南省海南簡介
簡稱瓊。位於中國最南端。海南省是一個年輕的省份,1988年成立,是中國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省會海口市。以海南島為主體,轄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陸地麵積3.54萬平方千米,環島海岸線長1528千米,海域麵積約200萬平方千米。境內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屬熱帶季風氣候。
五指山位於海南島中央。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島上熱帶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藍寶石、水晶、鐵礦、鈦礦等礦產儲量豐富。海南經濟是以熱帶高效農業、海洋資源加工業、旅遊業為基礎的外向型經濟。海南農漁業發達。檳榔、菠蘿蜜、芒果等是海南名產。海南工業有鋼鐵、橡膠、食品等。石碌鎮鐵礦聞名於亞洲,鶯歌海油氣田潛力巨大。鶯歌海、榆亞、東方是海南三大鹽場。海南旅遊資源豐富,瓊山為曆史文化名城,三亞、天涯海角、鹿回頭、五指山、五公祠、海瑞墓、東山嶺、海底森林等是著名旅遊景點。對外運輸主要依靠海運,海口、三亞為著名港口。
地理概況
海南省位於我國南端,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相望,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為鄰,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部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下轄海南島和西、南、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和丘陵麵積占全島麵積71.3%。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
氣候特點
海南省屬熱帶季風和熱帶海洋性氣候。日照時數多,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22.5~26℃。雨量充沛,有幹濕季之別。年平均降水量1500~2600毫米,雨量最多的五指山東南坡可達5500毫米以上,是世界同緯度地區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常年風大,台風頻繁。除南沙群島靠近赤道無風帶外,其餘各地都是大風區。
自然資源
海南省礦產資源豐富。富鐵礦、鈦、鑽、水晶、寶石、鋯英石、玻璃沙等居全國首位。能源礦有石油、天然氣、褐煤、油頁岩等。海南島有一片中國十分珍貴的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全省擁有各種植物4200多種。其中特有種有630多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木有20多種。海南省的野生動物有561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3種。
交通運輸
海南省全省各市縣和98%的鄉鎮已經通車,形成了以海口市為起點到三亞市(榆林)為終點的海榆公路,東、西、中線構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並有東線、西線兩條環島高速公路。航空運輸方麵。有海口莢蘭、三亞鳳凰兩個國際機場。主要港口有海口港、海口新港,其中新港有通往海安、北海的航線。
經濟概況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海南省經濟發展的基礎。目前,海南省以熱帶高效農業、海洋資源加工業、旅遊業為基礎的外向型經濟正在形成。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甘蔗、花生、芝麻、茶葉等以及各種熱帶和亞熱帶水果的經濟作物發達。海南島南部為中國熱帶作物的育種繁殖基地。海南島四麵環海,近海大陸架漁場麵積65萬平方千米,海產品豐富。白馬井是海南最大的漁港,鶯歌海鹽場為全國大型鹽場之一。海南省工業有橡膠、紡織、電子、化工、製藥、造船、汽車製造和裝配、機械、建材、水產品加工、食品等部門。其交通運輸的特點是島內以公路為主,對外主要依靠海運。公路網縱橫交錯,有海口、八所、三亞、洋浦四大港口和海口、三亞兩大國際機場。
文化習俗
在海口市瓊山區,有當地廣泛流行的獨特元宵節。當夜幕降臨時,青年男女紛紛走出家門,手持香火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在換香時相互祝福,而在回家的路上則在路邊采摘一些綠葉,象征著永葆青春的美好願望。
省會:海口
海口是海南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位於華南經濟開發帶的前沿。海口市毗鄰港澳台、東南亞,地處華南經濟圈的前沿位置。是連接大陸和東南亞的樞紐。總麵積2304.84平方千米,海岸線131千米,下轄四個市轄區。海口屬於熱帶島嶼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8℃,年平均降雨量1595.7毫米。海口是海南全島公路網的總樞紐,東線和西線高速公路是通達各市縣的快速幹道;從海南到廣東的跨海鐵路已經開通:美蘭國際機場,有30餘條航線通達國內各大城市。海口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
曆史文化名城:三亞
三亞市位於海南島南端,麵積1919平方千米,市境北倚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北部為五指山餘脈,峰巒綿亙。占地廣大。南部則為衝積平原。山地丘陵略多於平原台地。河流短淺,以寧遠河最大。海岸曲折,多海灣岬角,近海有海島。工業門類齊全。手工藝品有椰雕、藤竹器編織等。此外,有荔枝溝工業開發區、小洞天、紅沙、藤橋、羊欄等經濟開發區。有商貿、房地產、旅遊業等。農業主產稻穀,盛產熱帶水果。有223國道、224國道、225國道和東線高速公路與海口相通。境內的鳳凰國際機場是海南最大的航空港,已開通多條國際、國內航線。三(亞)八(所)鐵路可達八所。三亞港、榆林港均為天然良港,其中三亞港可停泊8000噸級遠洋輪。
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為中國最南疆界,西部和越南南部遙對。東部、東南部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馬來西亞、文萊等為鄰,西南部與西馬來西亞、新加坡隔海相望。是中國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南、島礁最多,散布最廣的島群。島礁洲灘有200多座,按其分布形勢可分為中北群、東群、西群和南群。其中曾母暗沙(又稱沙排)附近是中國領土的最南點。南沙群島具有特殊的熱帶珊瑚島自然景觀,海洋生物豐富。島洲鳥糞堆積甚厚。為上等肥料。南沙群島還是重要的海底油氣遠景區。南沙群島對於氣象觀測、台風預報和無線電通訊也具有特殊意義。
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位於距海南島330多千米的東南海麵上,這裏古稱七洲洋、千裏長沙,嬌嬈美麗,物產豐富。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是永興島,麵積1.85平方千米,是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首府所在地。西沙群島上有各種海洋植物,海水透明度達20~30米,珊瑚礁連綿數千米,是海底潛水觀光的最佳場所。
五指山
五指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五指山為海南島中南部山區的統稱。狹義的則指位於海南島中部偏東的山係,包括母瑞山、白馬嶺、五指山、七指山、馬咀嶺。其中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坐落在五指山市和瓊中縣交界處,為海南島第一高峰。五指山脈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山體蜿蜒,長15千米,上覆厚層花崗岩,東北段破碎低矮。西南段完整高聳。五指山為萬泉河、陵水河和昌化江等河流的分水嶺。山脈東南麓位於迎風披上,又為台風路徑所經,年降水量2866毫米,是海南著名的暴雨中心。五指山森林成片。有綠色寶庫之稱。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總麵積10.7平方千米。位於三亞市(古稱崖州)境內,東自羊欄桶井大兵橋起,西至天涯鎮派出所,北靠下馬嶺,南沿海岸,西南向海洋延伸1.5海裏處。從唐、宋起,中央統治王朝一直把這裏當成貶謫罪臣、充軍發配的地方。這些人來到這裏,向前看是大海茫茫。向後看是故鄉萬裏,前後都無路可走。所以慨歎此地為天涯海角。
五公祠
五公祠是為紀念五位被貶謫到海南的曆史人物而演化來的,他們是: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綱、李光、趙鼎,名臣胡詮。五公祠位於海口市與瓊山府城接壤處,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是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整個建築群落麵積2800餘平方米,連同周圍景致占地100畝。
四川省四川簡介
簡稱川,因宋朝時稱“川峽四路”簡化而得名。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東鄰重慶,南接雲貴。西至西藏,北連甘、陝、青,是西南、西北和華中三大地區的結合部,地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幾大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麵積48.5萬平方千米。共有52個民族在此居住。四川農業發達,號稱天府之國。水電、鋼鐵、家電工業較為重要。
地理概況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部、長江上遊。是中國內陸腹地省份之一。東鄰重慶市,北連青海、甘肅、陝西,南接雲南、貴州,西部與西藏自治區隔金沙江相望。地形西高東低,可分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兩大部分。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四川盆地以淺丘和平原為主。其中平原以成都平原最為著名,麵積達8000多平方千米。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四川水量豐富。河流眾多。全省河流以長江水係為主。除阿壩州北部若爾蓋縣的白河、墨曲河屬黃河水係外,其餘均屬長江水係。全省主要的河流有長江、嘉陵江、沱江、岷江、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等。
氣候特點
四川省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長、年均溫高、日照少的特點。年均溫16~20℃。極端最高溫大於40℃。為中國夏季高溫地區之一。四川盆地的長江河穀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屬性。川西北地區海拔高,氣溫低,無霜期短,屬溫帶和寒溫帶氣候。四川深受東南太平洋季風和西南印度洋季風影響,除少數地區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為特色。
自然資源
四川礦種多,儲量大,已發現的礦種有125種,名列全國前三位的有鈦、釩、鍶、硫鐵礦、芒硝、天然氣、碘、鎘等24種。四川省是中國亞熱帶麵積最大的省份,植物總數逾萬種,僅次於雲南省,裸子植物總數則名列全國第一位。資源植物超過4000種,森林覆蓋率達19.21%。動物總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脊椎動物1100多種,鳥類和獸類均占全國的一半。
交通運輸
四川交通以鐵路、公路為主。鐵路有寶成、成昆、成渝、達成等線。公路以成都、內江、樂山、南充等城市為中心;幹支線和縣鄉道通聯成網。成渝高速公路是本省與相鄰地區公路交通的大動脈。長江及其支流可通水運。樂山、宜賓、瀘州為內河運輸重要港口。以成都為中心。開通了多條國際國內航線。
經濟概況
四川省工業部門較齊全。其中鋼鐵、機械、電子、天然氣、化工、森林、絲紡織、造紙、食品等部門在中國占據重要地位,冶金工業產量占全國的8%。竹藝、皮革、刺繡等手工業在全國很有名氣。四川農業比較發達,耕地麵積居全國第五位,水田居全國第一位。農副業產品豐富多樣,產量居全國前列。四川盆地是中國最大的油菜生產基地。園藝作物中。桑蠶、茶葉具有全國意義,素稱蠶繭之省。四川還是中國三大林區和主要木材生產基地之一。四川現在已初步形成與全國交通網相連的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綜合發展的立體交通體係。
文化習俗
四川省有52個民族,有彝、藏、羌、回、苗、土家、滿、傣、傈僳、蒙古、白、納西、布依等13個世居的少數民族。曆經千年的遷移發展和民族融合。在四川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格局。操漢語四川方言,使用漢文;受傳統的儒文化熏陶。漢族精於農耕,手工業、商業發達。當地居民生活中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
省會: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簡稱蓉,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從戰國時期秦國置蜀郡起,成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縣治所。位於省境中部,是西南重要的經濟、文化、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麵積12346平方千米,民族以漢族為多,有回、蒙古、藏、苗、彝、滿、土家等44個少數民族。轄9區6縣,代管4個縣級市。境內地勢差異顯著,西北高,東南低。四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工業產品以量具刃具、電子元件、無縫鋼管著稱。
白故裏:江油
江油是一座風景如畫的曆史文化名城,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鄉。位於成都經濟圈北端,是~座正在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旅遊城市,素有“李白故裏,九寨門戶,蜀道咽喉,華夏詩城”之稱。鄧小平曾為江油親筆題寫了“李白故裏”四字。江油市不僅物產豐富,而且人文薈萃,山川奇麗。曆史文化底蘊深厚。
曆史文化名城:閬中
閬中位於四川北部。嘉陵江中遊。閬中山圍四麵,水繞三方,形勢險要,兩千多年來,一直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古代巴蜀軍事重鎮,漢為巴郡,宋以後稱閬中。源遠流長的曆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跡。閬中古城內保留著主要的曆史街區,是我國一流的古民居保護區。現存的觀星台遺址是唐代的建築。此外還有張飛廟、桓侯祠、巴巴寺、觀音寺、白塔、大佛山唐代摩崖大佛及石刻題記等。閬中古來即有“閬苑仙境”、“閬州天下勝”之美譽,“三麵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自然景觀如水墨丹青,渾然天成。
曆史文化名城:瀘州
瀘州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瀘州市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扼長江、沱江咽喉,控雲、貴、川、渝要衝,為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長江上遊重要港口,下轄瀘縣、合江、敘永、古藺4縣和江陽、龍馬潭、納溪3區,麵積12243平方千米。曆史上的瀘州是川、滇、黔、渝結合部的物資集散地和川南經濟文化中心。瀘州市屬盆地中亞熱帶溫潤氣候區。瀘州境內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人工植被,又有多種多樣的栽培植被和園藝作物,農業種植曆史悠久。部分地帶農作物可一年三熟,作物產量較高。
萬裏長江第一城:宜賓
宜賓位於四川省南緣,是我國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華名酒五糧液的故鄉。因金沙江、岷江在此交彙而成長江,故有“萬裏長江第一城”的美譽。宜賓地處雲、貴、川、渝3省1市結合部,轄1區9縣,幅員13283平方千米。宜賓雄踞巴蜀,勢控滇黔,自古為西南半壁,宜賓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長江上遊開發最早、曆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的地區之一。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成都西北,又名丈人山。係都江堰市一帶山地的總稱,包括天倉山、丈人山,方圓百餘千米。青城山背靠邛崍山。麵向成都平原,林木蔥蘢,四季常青,峰巒起伏,狀若城郭,故名青城山。這裏自古就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人文景觀馳譽中外。青城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被稱為第五洞天。青城山自唐以來便有“青城天下幽”之稱。日出、雲海、聖燈是青城山三大自然奇觀;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燉雞是青城山四絕。
蜀山之王:貢嘎山
貢嘎山位於四川省康定、瀘定和石棉三縣境內,麵積40萬公頃。貢嘎山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主峰海拔7556米,為蜀山之王,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峰之一。保存有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原始森林、溫泉、湖泊、雪峰等自然景觀。貢嘎山保護區是世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種基因庫。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中最好的代表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本區景觀奇特。自然風光優美,也是著名的遊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