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你從小就意識到文字是你的特長嗎?郭敬明:我是到後來才意識到的,以前真不覺得。我上小學那會兒,班裏向報社雜誌投稿的人挺多的,因為我們語文老師挺愛鼓勵學生投稿。
魯豫:你投的第一篇是什麼?郭敬明:一篇寫我們學校體操比賽之類的文章,最後登在報紙中縫最下麵,小小一截。其實我寫了兩三百字,他們刪減成六十幾個字登在新聞快報裏。
魯豫:標題叫什麼?報紙中縫一般不都是廣告嗎?郭敬明:沒有標題。《少年先鋒報》哪兒來的廣告呢,都是小新聞之類的。
魯豫:稿費是多少?郭敬明:五塊錢。小學二年級我覺得挺了不起的,買了好多吃的。
但當時對我而言,錢的多少其實不重要,關鍵是一種榮譽感。你看到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登在報紙上的感覺挺神奇的。
魯豫:那時候發現自己的文字也能夠變成鉛字,也會有讀者,也許就會想,或許有一天自己也能夠當作家。
高三的郭敬明再次參加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並在初賽和決賽上雙雙獲得一等獎。這讓評委專家感到有點吃驚,能夠在全國頂尖級中學生作文大賽中連續兩次獲一等獎並非易事。從此,郭敬明聲名鵲起。
魯豫:你們學校的學生應該都知道你是誰吧?郭敬明:到了高三才稍微知道一點,因為我高二才參加比賽。魯豫:你覺得你的高三痛苦嗎?郭敬明:挺痛苦的,學習壓力很大。我初中是年級第二名,高中是年級前十到二十那個區間,但越往上越不容易。我那時候其實稍微努力點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
魯豫:你第一誌願是廈門大學是吧?
郭敬明:對,我報廈門,但是沒有考上,去的第二誌願上海大學。其實我那年考得特別好,但是作文失誤了。作文滿分六十,我隻有三十分。我以前每一次都是五十八九分,大家也不能理解,後來把那篇文章給老師看,老師也不能理解。當時估分,我覺得絕對是進了,還歡天喜地地到處玩。一查分,完全不能相信,後來查出來是作文出問題了。三十分的作文,今天成了一個作家。其實我覺得都是命,回過頭去想,如果我當時考上了廈門,不一定有今天的這個郭敬明,有可能成為一個廣告人,不會是今天這樣子。
魯豫:生活你沒法說如果怎麼樣啊!當時對你爸你媽打擊大嗎?郭敬明:還行,他們覺得能去上海也挺好。
2002年,郭敬明開始了在上海的生活。就像他描寫的那樣:一座城市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這段時間是他人生觀和價值觀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對於剛上大學的郭敬明來說,起初的一切都太過繁華。太多的因素左右著他,改變他的視角,改變他的眼光。
魯豫:一到上海就有這個城市屬於我的感覺嗎?郭敬明:一到上海覺得這個城市完全不屬於我。
魯豫:可我覺得中國很多大城市,比如上海,包容感其實是挺強的。
郭敬明:當然,但你要有錢。
魯豫:小孩兒會有這種感覺嗎?大人才會有那種失落吧?反正都是學生,周圍的人也和自己一樣,怎麼會有那種感覺呢?
郭敬明:當你周圍的同學永遠在用最新款的手機,都穿名牌,你卻用著最老土的手機,不能出去逛街,不能在餐廳吃飯,隻能永遠吃食堂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城市不屬於我。
魯豫:不過現在的大學生的確和我們當年不一樣。郭敬明:別說大學生,現在就連高中生都精得很。
魯豫:是不是因為你之前在家是很出類拔萃的,所以到上海之後會有一些落差?
郭敬明:其實我的家庭在我們那裏算很好的,我穿的衣服、用的東西都是同學裏最好的。但當我來到上海,突然變成最差的,你可以想象那個感覺。
魯豫:你們學校都是什麼人啊?郭敬明:上海大學是一所非常誇張的大學,95%都是上海本地學生,而且大多是複旦考不上,家裏又比較有錢的,就送到那裏去。而且我念的影視編導專業,全部是上海本地人,學藝術的學生都是家裏有錢的。整個班就我一個外地人,老師講課也用上海話,我在下麵完全聽不懂。周圍的同學每天用的手機都不一樣,大概一個星期就會換一個手機,衣服從來不會穿重。可能我現在回過頭去看不會覺得誇張,但是當年從一個小城市進入大學,真覺得挺誇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