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撰寫演講稿(2)(1 / 3)

美國國慶日,反奴隸製運動中的宣傳家道格拉斯被邀發表演講。接到這個邀請,他開始思考講什麼的問題。走在街上,看到白人正興高采烈地為慶祝國慶節張燈結彩做著準備工作,作為美國人中的一員他卻一點也興奮不起來,聯想到國家信奉的自由、獨立、平等、人權原則與現實的反差,他腦子裏立刻浮現出一幅頗帶諷刺性的滑稽畫麵:自由女神右手高擎著“人生而平等”的標牌,左手卻死掐著黑人的脖子,欲將其踩到腳下。這個畫麵越來越清晰和真實,使他揮之不去。

他想象了一下,這種感受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他認定,所有的黑人和那些有理智的白人都會產生他的這種感受。於是,他決定抓住這幅諷刺性的滑稽畫麵做文章,說出這份真實的感受並拓展到對現存奴隸製度的抨擊上麵去。他選擇了提問式開頭,他發問道:“為什麼今天邀請我在這裏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接著,他說他自己在這樣一個本該是舉國同慶的節日裏感到的卻是淒涼。他設想,聽眾聽到這裏肯定會大惑不解:為什麼國慶節與你不相幹,在此喜慶的日子裏何以會有淒涼的感覺,這種疑惑是他所需要的,但無需急於破題。說完國慶意義,蓄足“能量”後,方施破題之策。

到這裏,他用一個轉折語過渡到後麵要說的最主要的話題——鞭撻奴隸製上。這個轉折語是:“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我是懷著一種與你們截然不同的淒涼心情來談論國慶的。我並不置身於歡慶的行列,你們昂首挺胸,隻是更顯露出我們之間難以度量的差距。”通過這句話,道格拉斯逐漸把演講引入高潮。整體設計完成後,賦標題“譴責奴隸製”。

從一點真實的感受出發,讓思維呈扇麵形式深入展開聯想,也是一種不錯的挖掘話題的方法。

◎ 不停留在事物表麵,向縱深挖掘

四川李安娜的《人才在哪裏》的演講,就是通過深度思維得到超出常人的結論,從而開發自己的主題的。

估計這位演講者首先讀到了一則報道,該報道記述了這樣一件事: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被邀外籍學者很驚訝,聲稱他所講的專題本就是中國一個叫陸加曦的人發現並建立的,而“陸加曦博士”肯定還活著。按照這個外國學者提供的線索,中國政府在內蒙古找到了陸加曦的工作單位——一所偏僻的中學。然而,此人已在窮困潦倒中去世多年了。可他在世之時,誰也沒把他看成是個人才,他未得到當時國內任何人的支持和賞識。根據這則報道,演講者進行了深思,得出結論:中國大地十億多人口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伯樂,是中國的伯樂們評價人才的標準觀念係統出了大差錯。

想到這裏,他思緒飛揚,立刻找到了要說的豐富話題:第一,伯樂當年的識才觀;第二,當今識才標準的差錯和造成的悲哀(舉陸加曦的例子說明);第三,人才特點及其辨識。

有些演講者所做的演講很有思想深度,其思想深度往往來源於他們不停留於事物的表麵而善做尋根性的聯想。

◎ 從時間的角度挖掘

一位有名望的理想主義學者被邀請為青年學生做一場以“博愛”為話題的演講。拿到這個話題後,他開始思考。“博愛”這個話題是他所喜歡談論的話題,但眼下真要有深度、有啟發性地麵對公眾來談這個話題,似乎並不是平日裏隨便說說那麼簡單容易。因為聽眾對博愛一詞的內涵和關於博愛的理論並不生疏,一般地談論博愛,近乎陳詞濫調,體現不了自己被仰視的卓識和水平。於是,他調動自己的曆史知識,從“博愛”這個詞的原始含義,聯想到人類博愛行為的曆史及其理論的發展。在這種聯想中,他發現了幾種對博愛的不同理解,比較了它們各自的特點,選取認可了一種他所欣賞的“博愛觀”,並指出這種博愛論恰恰是有待於在人們心中予以扶正並能糾正人們通常所做的那種膚淺理解。有了這種聯想,“湧泉”便源源不斷。

事例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把講題或講題的核心概念放到曆史進程中去聯想。通過這種聯想找到自己要展開的話題內容。

◎ 對內容對應的原理挖掘

某大學一位老師被學生邀請去談“人究竟需不需要信仰”的問題。

接到這個講題,這位老師聯係發展理論的原理展開聯想,決定以生動的形式重點談談發展問題。

簡短開頭之後,這位老師就快速進入主題內容。他先是單刀直入地連發三問,然後圍繞此三問展開論說。這三問是:“有誰能指出這個宇宙世界存在著永不運動變化的物體?有誰能告訴我自然和社會運動的總趨勢不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方向發展的?又有哪位同學能夠否認在總體比較中,現代人的生活遠比古代和近代人好?”……“既然我們能夠看到我們的父輩比我們的爺輩好,我們又比我們的父輩好,有什麼理由不相信我們的子輩、孫輩會比我們好?這種不斷好下去的結果是什麼,難道還用說嗎?”

繼而,他從另一個角度挖掘:“到一個陌生的目的地去,你可能要走許多迂回的彎路,隻要大方向正確,你不會在意這些彎路,而且確信自己能夠到達目的地。可曆史走上同樣的彎路時,總有一些認識膚淺的人猶豫彷徨……膚淺導致脆弱,脆弱導致懷疑和放棄……隻有理論上的盡快成熟,才能遠離膚淺、浮躁和脆弱。”他還引用現代西方學者的一些有用觀點發揮說:“現代西方一些哲學家(如尼采、薩特等)曾在揭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性時說,人的本性就是永不滿足於當下的自我而趨向於對自我的不斷超越,而這種超越之動力就來自信仰和理想。因此,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和理想是生物性的回歸與降格!”